曾经,打工人的开局是在京沪两城反复横跳,认为只有这两座城市才是最佳出道舞台。后来,“脱京入沪”成了一代北漂的风潮,在北京苦惯了的年轻人,开始流行去沪上奔小资。
结果,搬去上海,看似风光,实则很快就出现了沪土不服,“第一批沪上移民,早已被沪签政策和精致穷生活围剿,就连喝杯蜜雪冰城,都怕被变成防御塔的东方明珠攻击。”
悟了的年轻人意识到,留京还是留沪,本质区别不大。一个实用的观察是,真正决定一个城市宜居程度的,其实是这座城市的土著。“土著就是一座城市气质的外显。就像是过日子找对象,你最终要考察的是他的父母。”
于是,在寻找除了京沪之外更好的城市土著主人翁的过程中,北漂再次锁定了成都。
“对于外地人来,成都不同于北京的忙碌、上海的讲究,本地人自带一种松弛和体贴,正好填补了一线漂儿们最想获得的‘归属感’。”
而且,选择落地成都,他们的迁移思路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一代人托举一代人,如今的北漂,没福也得硬享,房子、车子和户口,是上一代人的船票。而年轻人的想法是,能赚钱的时候,在核心城市发展;赚不动了,就到生活成本低的地方安居。”
跟以前不同,这批北漂登陆成都的第一件事,就是租个豪宅富养自己。“以前觉得移居成都,无非是住进城区的老小区里,天天吃点串串、打打麻将。结果来了后才发现,成都不少豪宅小区的配套堪比阿那亚。花上4、5千的月租住进大平层,直接在成都跃升中产了。”
成都小区环境 图源:Li
由于成都这几年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以至于很多北漂来了成都,反倒像回到大学宿舍,重新开局,几顿火锅就能收编南北战友。
有人说,移居成都,是一次世俗意义的出家。“从北漂变蓉漂,不是简单的城市切换,而是一场悟了的身心灵的全方位看透。就像是一个职场强人,收起拼杀的刀枪,改敲木鱼。不爱财了,爱上把‘今天干啥’当成一天的最大难题了。”
以前的北漂,是来了大城市,就得拼命赚认知之外的钱,但是对于新一代北漂来说,他们悟了,人赚不到气血以外的钱。于是,最懂疼自己的北漂,决定去成都上岸了。
以前,移居成都,是被成都的松弛拿捏,如今移居成都的北漂,却是被当地的月租大平层给拿下的。
月租4千能住豪宅,几乎成了新晋蓉漂们心照不宣的秘密。有人发现默默跻身蓉漂的年轻人,都会集体从朋友圈消失,“这是因为他们在偷偷享福,不愿把这片净土分享给别人。”
00后林夏原本只是去成都玩,阴差阳错跟着本地朋友一起看了房子,“一开始去麓湖玩,直接惊了,人家的小区跟度假村似的,小区中心还有湖泊,进进出出甚至可以坐游艇。”
据林夏了解,北漂移居成都,大概有两种选择。“一类围绕麓湖寻找其周边小区,现在新区很多空置的近千万大平层,租售比很低,月租4千就能租到全新空房,物业管理堪比度假村,小区跑的都是机器人。一类是在市中心寻找小产权,月租2千就能找到绿化丰富,烟火气浓厚的树景房,主打一个去哪儿都方便。”
湖北籍的自由制片xiao,原本为了省预算,搬到了燕郊居住,今年也搬到了成都。“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去成都,留宿在当地朋友家,被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社区氛围折服了,月租跟燕郊差不多,居住质量提高十几倍。而且对我们武汉人来说,成都要比北京更近。”
图源:大嘴Yuki
xiao告诉我,这几年,他这个圈子里有不少北漂朋友,都是略过品鉴沪上生活,直接一键落地成都。“一个原因就是,大家觉得上海越来越不接地气了,点个菜都是全英文菜单。相比之下,成都就亲切多了,不仅宽容度高,不管你是什么亚,都能找到队伍。”
而且,一个新的观察是,兴许是最近搬入成都的年轻人更多了,很多新小区里自发形成了各种家庭社团和home bar,比北上广洋气多了,“氛围有点像大学。”
搬家成都后,xiao总是苦口婆心地规劝北漂朋友们,赶紧来成都享福,“以前在北京觉得房子住差点没事,那是因为没住过好的,等你真住上大平层了就懂了,什么叫格局一大,烦恼就小。”
如今的成都,已经被外地人占领了。有成都籍北漂返乡,结果进入职场才发现,同龄的老乡没几个。
图源:PepperL
确实,无论北上广深卷不动的打工人、临时找个落脚点的数字游民、还是想要逃离老家寻找根据地的年轻人,他们都落在了成都。
有本地人发帖调侃:成都土著是不是存在感最低的土著?言外之意,成都人太不“宣示主权”了。你在路上遇到10个“成都人”,其中8个都是新来的蓉漂。“成都话反倒成了小语种。”
但是,即便如此,这并没有让成都变得排外。反而是因为这种“稀释”,让这里变得更包容、更有亲和力。
图源:人间清醒羊小六
在京沪工作过的JoJo说,北京的职场文化是趁年轻先吃苦,上海的职场文化是再穷也得精致,但是搬到成都后,JoJo发现,本土观念是,不是让你卷,而是让你松。
“成都人不是不劝你努力,而是他们能直接‘爹’到你心坎里。他们欢迎新来的人,不是用一堆规则来考验你,而是告诉你哪家馆子好吃,哪里的豆花最嫩。”
28岁的山东男孩小林对此也深有体会:“一个私人观察是,山东人进了成都,反倒有一种找到舒适圈的感觉。成都人特别喜欢山东人,可能是觉得山东人高大,还很豪气,山东人在成都的存在感要比在北京高很多。”
图源:momo
在北京,“漂”意味着不停地证明自己。在上海,“外来”意味着时刻维持体面。但在成都,你完全可以从第一天开始,就活得像个本地人——没人问你从哪来,也没人评判你够不够格,“就算你声称自己是个中产,也绝对没人跳出来打假,因为无人在意。”
小林认为,包容是刻在成都人基因里的,“老话说,湖广填四川,成都人的祖上几乎都是外地人,这让他们天然地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不急着划界限,也不觉得外地人是‘客’。”
而且,经历过地震的成都人,对生活有一种“过一天算一天”的通透。有人说,成都人“可盐可甜,身段软”,实则成都人可以安逸,也可以卷,“但前提是他们认同这种卷,不认同就不评价,你卷你的,我摆我的。”
成都的周末就是户外
“看看王小利,四十多岁不结婚不找对象,还在家‘啃老’,爸妈依旧爱得很。比赛突然火了,她嫌累不想比了就不比了,这就是成都人的松弛。”JoJo说。
搬到成都后,JoJo在朋友圈的存在感低了,“朋友说我好像消失了,当初刚去上海的时候,恨不能天天在朋友圈开屏。可能是因为,一来成都,光顾着过日子了,没时间晒了。”
一旦生活在成都落地,年轻人也会发现,看似松弛的成都,一旦在这里定居也会发现诸多不便。
但比起空气里都飘着奋斗气息的北京,和奉行消费和表面精致的上海,成都人却自带一种淡淡的平静。“成都人就像是蓉漂们的移动心理按摩师,专治各种内耗。他们每天只思考一件事,那就是今天玩什么?当你不再被未来规划压得喘不过气,只专注眼前的日子,人果然就快乐了许多。”
在北京,生存是把人当作方法。在上海,没有买卖就没有上海。而在成都,享乐才是主流。林夏觉得,正是这种安逸和享乐文化,让移居成都这件事变得有点抽象——“说白了,纯靠看开了。”
作为三本艺术院校毕业生,她很清楚,成都并不是一个能毫无顾虑托付青春的地方。但她的朋友Dryy却比她干脆得多。
图源:今晚早点睡
Dryy原本在北京当咖啡师,一个月7千块,去年搬到成都。“我没想那么多,刚来面试了几份工作,都不合适。有一个班我只上了3天就忍不了,直接辞了。现在继续当咖啡师,偶尔去市集摆摊,够用就行。”
Dryy觉得,那些放弃北京搬到成都的年轻人,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天然有点成都人的劲儿。“很懂做选择。认同一件事值得卷,就会努力;不认同,也不会被裹挟进去,更不会用别人的标准绑架自己。毕竟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既能让你有钱又能让你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