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基金机构优待风波:业绩平平为何仍紧抱机构大腿?
创始人
2025-08-06 16:36:38

近期,平安基金因旗下产品平安惠享纯债被指疑似为机构大客户提供定制化赎回优惠而引发市场热议。这一行为被部分媒体批评为对散户不公,尽管散户持有人相对较少,但此类偏向性操作仍引起了广泛关注。

然而,这一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深入探究发现,平安基金近年来在产品管理和运营策略上显现出对机构的强烈依赖。例如,平安研究智选基金在成立之初募集到了2.4亿份,但仅仅一个季度后,其份额便锐减至不足千万份,这背后很可能有机构资金的短期介入与撤出。

据统计,自2023年以来,平安基金发行的50只基金中,有20只在成立后迅速遭遇规模流失。其中,平安国证2000ETF的缩水情况尤为惊人,从成立时的11.13亿份骤降至目前的0.18亿份。这些数据无疑揭示了平安基金在维持产品规模上的挣扎。

更令人惊讶的是,平安基金旗下有多达214只产品,其中29只完全由机构持有,68只基金的机构持有比例超过90%,94只超过50%。这一比例之高,显示出平安基金对机构的极度依赖。即便是指数型产品,其机构持有比例也异常庞大。

这种依赖机构的策略对平安基金而言是双刃剑。一方面,它可能帮助基金公司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规模;另一方面,也导致产品面临极高的清盘风险。一旦机构资金撤出,产品的存续便岌岌可危。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机构通常被视为专业投资者,但平安基金的产品在市场上似乎并未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FOF基金经理们对平安基金的产品兴趣寥寥,这从FOF配置平安基金产品的份额中可以看出端倪。即便是平安基金自家的FOF,也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只产品上,如平安短债等。

平安基金近年来业绩表现平平,且在市场中的口碑有所下滑。这与其过度依赖机构、透支明星基金经理号召力的策略不无关系。例如,李化松和神爱前等曾备受瞩目的基金经理,其管理的产品也未能逃脱亏损的命运。这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影响了平安基金的品牌形象。

以混合型基金为例,相较于2020年末,平安基金的混合型基金数量虽翻了一番,但产品规模却几乎停滞不前。这反映出在过去几年的熊市中,平安基金尽管努力发行新产品,但由于业绩不佳和投资者赎回压力,这些努力并未能转化为实际的规模增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求校园青春励志电影(2)   51,我爱猫头鹰  52,朋友一场  53,偶像有约  54,彻夜狂欢  55,窈窕美眉  56...
英语励志故事短文 英语励志故事短文(精选10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
青春励志电影校园剧   1、《全城高考》  主要讲述了讲述了四个高三学生以及老师、家长、社会在一场青春无悔、感动时代、见...
新的一天新的开始励志语句 新的一天新的开始励志语句(精选60句)  导语:新的一天就是新的开始,每天都是全新的一天。下面是小编...
大学生必读书籍推荐   阅读拥有很多意义,有一点鲜少被人提及:读书,能帮人等人。大学生活有时候闲散而无所事事,那就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