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发布:美国继续印钞,中国悄然登场,日本彻底掉队?
2025年7月29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如期发布。
作为每年都能“搅动风云”的商业榜单,它不仅是全球企业的成绩单,更像是一面折射国力、产业和格局的镜子——谁在狂飙突进,谁在缓慢下沉,一目了然。
这一次,美国企业仍旧稳坐头把交椅,上榜138家,虽然比去年略减1家,却依旧展现出它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压倒性话语权。
而日本,仅剩38家企业上榜,创下近几十年来新低;而中国,尽管挑战艰巨,却已经悄悄将上榜数量追平美国——达到了130家,令人侧目。
这张榜单背后,藏着不少看不见的趋势和看得懂的信号。
日本:从技术巅峰到工业疲态,靠“回忆杀”撑不住大局了
看到日本跌至38家企业上榜,我一点都不惊讶,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早该到来的“迟到的现实”。
上世纪末,日本曾是世界制造业的象征,电子、汽车、化工、精密仪器一骑绝尘。1989年,《财富》榜单上日本有149家企业入选,全球第一,那时候“东瀛制造”是品质的代名词。
但时过境迁,如今的日本,仿佛还沉溺在泡沫经济时期的旧梦中。
丰田依旧是日本的头牌,年营收超3000亿美元,但已跌至榜单第15,难以与巅峰期比肩。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索尼,曾经定义影像时代的巨头,现在仍执着于传统单反、电视面板,面对苹果、三星、华为在AI影像与移动计算领域的疯狂内卷,显得力不从心。
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论资排辈的传统企业文化,像一根无形的锁链,把日本曾引以为傲的技术工匠精神,变成了拖累转型的包袱。企业老了,思维也老了。
美国:硅谷印钞机依旧疯狂,利润层面的“碾压式胜利”
再看美国,虽然上榜企业减少了一家,但依旧以138家蝉联榜首。
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不仅企业多,赚钱能力还“离谱”:
榜单前10大盈利企业中,有8家是美企。
苹果、微软、英伟达、谷歌这些硅谷巨头,随便拎一个出来,净利润都是全球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天文数字。
2025年的榜单显示,美国高科技企业平均年利润达到310亿美元,而中国同类企业平均利润仅为42亿,差了整整7倍。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企业不够强,而是产业结构和价值链位置决定了“利润分配”这件事本就不平等。
美国负责制定规则和技术标准,在AI、芯片、软件、医疗等高利润赛道遥遥领先;而我们多数企业,仍在能源、银行、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拼杀,靠规模上榜,靠利润“苟活”。
中国:正在破局的制造型大国,榜单数字背后是硬仗和转型的信号
不过,130家中国企业上榜,已是极限拉扯后的高光时刻。与其说我们“上榜成功”,不如说是硬啃了一场结构性转型之战。
过去几年,中国企业正在从“靠体量”转向“靠效率”。
拼多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以36.4%的净资产收益率,直接冲上全球效率榜第25,超过了台积电。别忘了,它不过是十年内诞生的新物种。
而比亚迪,则堪称制造业的奇迹。从2022年首次上榜,到今年跃升至第91名,成功将特斯拉甩在身后。
一块刀片电池、一条极致垂直整合的供应链,让这个国产品牌成为新能源汽车浪潮的发动机。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虽然中国企业数量逼近美国,但在“含金量”方面还远未齐平。
榜单数据显示,中国上榜企业中50%以上集中在能源、金融、基础制造业,真正能参与全球高附加值竞争的科技类公司还太少。
在软件服务、半导体、云计算等关键领域,仍是“颗粒无收”。
写在最后:500强不是终点,是重新洗牌前的预演
有人说,这份榜单就是全球商业的“鄙视链”。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份提醒:提醒你谁在加速,谁在原地打转,谁正在悄悄掉队。
我们看到美国用利润构筑护城河,用AI主导未来;我们看到日本在体制和思维惯性中持续下沉;我们更看到中国企业在摸爬滚打中硬生生挤出了转型的突破口。
沃尔玛靠消费触角持续12年霸榜,沙特阿美靠一口油井挣下全场最多利润,而我们中国,还得靠自己,在产业链中一阶一阶往上爬。
或许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不是这份榜单上的排名,而是谁能持续进化——不仅是企业,更是国家、文化与思维方式。
那么问题来了:你认为,下一个十年,全球产业权力的重心,会移向哪里?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我们一起聊聊更真实的未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