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限制稀土资源出口后,美欧日等国的日子都不太好过,而欧盟现在已经撑不下去,公开对中国“求和”。中方虽然对此早有回应,但显然欧方只是想单方面要求中国改变,而自己继续“精致利己”。在此背景下,外交部公布了接下来王毅外长的欧洲之行,一连安排三站访问,显然是要有所深意。
如今欧洲的处境很是尴尬,尤其在刚刚结束的北约峰会之后,防务预算数字高攀,支出压力骤增。中方此次安排出行,到底有怎样的考量?在某些关键问题上,究竟能不能达成实质性共识?
据观察者网报道,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表示:欧洲请求中方理解欧企的“恐惧与顾虑”,磁铁短缺已经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恐惧,是因为中方对稀土资源的严格管制,让这些企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产原料,无法再继续从事生产。那么“顾虑”又是从何而来呢?
如果欧洲企业使用中国所提供的稀土,产出成品之后是销往美国的,或者直接转运送到美国,那毫无疑问是会受到中方管制的。
美欧产业链已经深度绑定,这并不算什么稀奇事,欧盟大使的话显然是希望中方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欧洲承担起中间商的角色。
这一请求,可以说严重违反了中方的底线与原则。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近期在与特朗普会晤时,也不出意外的继续污名化中国,试图通过攻击中国来作为对美国示好的“投名状”。中方商务部发言人此前表示:欧方不顾中方多次通过双边对话释放的善意和诚意,一意孤行,利用单边工具,构筑新的保护主义壁垒,不仅损害中企利益,也严重破坏公平竞争。
种种迹象表明,欧洲缺乏真正的诚意与中国进行对话与磋商,更多的算盘还是体现在意识形态对立与不公正的贸易保护主义上。
欧洲的处境并不难以理解,深陷俄乌冲突泥潭还没回过神,难民、能源危机阴霾仍在,特朗普就要高举关税大棒,而最新的北约峰会上,欧洲也勉强同意将增加防务预算,可预见的未来真是会一天比一天要难过。
在美欧关系上,特朗普极其喜欢欧洲右翼势力的崛起,因为这将起到肢解欧盟的作用,而一个四分五裂的欧洲也非常符合美国想要收割资本与吞并格陵兰岛的意图。
与此相比,传统左翼就显得很窝囊了,既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美国各种勒索要求,也没法寻求所谓的“战略自主”,夹在当中有些“里外不是人”的意思。
欧洲政客能想到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在贸易上剥削中国的剩余价值,并且要加强力度,才能给自己求一下喘息之机。
此次,中方外长王毅敲定欧洲之行的三个站点,分别是法、徳与布鲁塞尔,很明显是此行是要与欧洲高层谈清楚双方战略的。
考虑到下个月冯德莱恩等欧盟高级官员会有访华行程,王毅外长此行一是为奠定中欧高层互动的基调,二也是解决部分具体而务实的问题。
中欧博弈的大背景之下,新能源汽车、稀土资源都可能成为谈判的筹码,有些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或许现在才是解决的时机。
为什么要等到美欧进行新一轮接触之后,中方才姗姗来迟?这一时间节点就是为了让欧洲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政客认清现实,撞了南墙就要知道回头。
能不能谈出有利于双方的共识,就看欧洲这次有没有真的诚意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