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金霞
精益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是一种以消除浪费、持续改进为核心,通过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创造客户价值为目标的管理方法。在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的当下,数字化与精益管理的深度融合,能为企业破解成本高企、生产效率不足、经营风险上升等难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然而,数字化与精益管理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要求,企业应积极探索数字化与精益管理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并逐步构建精益数字化模型。
从业务场景单元切入,做好数字化精益改善
在数字化与精益管理融合之初,企业应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通过对精益手段的梳理,识别关键点、瓶颈点,并将其作为实施的试点,以达成应用数字化进行快速改善的目的。在这一阶段,企业的核心任务是尽可能减少因异常频发导致的生产中断,进而避免产生浪费。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企业一是需要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异常管理流程与机制;二是需要认清自身数字化水平,并在原有数字化的基础上增加异常管理功能,实现异常问题的及时发现、报警、传递与解决,并实时监测异常处理过程;三是需要引入数字化工具,如自动化设备、机器人、传感数据采集、5G技术等,实现对异常管理全流程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以便更好地识别和解决问题、管理异常处理进度。如此,在及时精准识别短板单元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精益改进,提高业务水平。
基于生产和管理流程的优化,推进数字化与精益管理融合
在业务场景单元实现了数字化精益改善后,企业应该进一步推广经验,对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以扩大数字化与精益管理融合的范围。生产和管理流程是企业运营发展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因此,应利用数字赋能、运用精益化管理机制促进流程的标准化调整,以剔除冗余环节,从而提升生产、管理效率。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企业应结合实际需要逐步利用自动化的机器代替流程中低效且不稳定的人工作业,并利用系统平台对生产计划制定、生产物料的采购、设备运行、产品质量把控等环节进行可视化管理,持续改善生产环节。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系统对研发进度、采购状态、库存管理、生产情况与质量、设备资源保证能力、客户交付服务与运维等维度进行整合与数据分析,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管理决策,以实现精益化、高效化、智慧化管理。
基于业务间的集成协作,构建数字化精益运营体系
随着数字化精益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企业应通过打造多业务集成的运营管理平台、模式,实现对研发设计、工艺、生产、供应链、营销管理、质量、设备、人力、仓储、物流等生产环节与业务流程的数字化精益管理。在这一阶段,企业需要对流程进行集约化改善以及标准制定,特别是在精益化管理接口、要素、数据等方面,需要明确各业务线之间的关联逻辑,形成流程标准化管理制度,进而在职能、数据、流程、组织架构等维度标准化的基础上进行系统集成,最终形成跨业务的、高效协同的经营管理体系。实际发展中,企业应着眼于内部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提高信息沟通效率和协同配合的默契度,从而保证各项业务的精准对接,并最大限度控制管理成本。
利用数字化精益管理平台,构建全域运营体系
基于业务间的集成协作,企业能够初步形成数字化精益管理体系,实现生产运营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从而提升要素之间的协调能力。在此基础上,企业要想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还需要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全域运营体系。所谓全域运营是一种综合性管理策略,旨在整合各种渠道和资源,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的管理和优化。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需要利用数据驱动的数字化精益管理平台掌控关系运营的核心指标,确保自身形成既能在内部实现良性运行,也能够与外部建立有效沟通的一个整体。为实现这一目的,企业应努力打通线上和线下的运营渠道,使得域内多个主体之间能够实现无缝连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实现信息流、资金流以及人才流的有效配置,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大的生产效益。
针对产业链优化,促进数字化精益建设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数字化精益管理不应该只局限在内部控制层面,还应该向上下游企业进行拓展,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在这一阶段,企业需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多级供应商采购管理系统,企业以自身体系为核心载体,打造可复制、可拓展、可链接的系统平台,并依托平台实现与相关上下游配套商的高效联动协同,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促进产业的共融。
数字化与精益管理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手段。企业遵循整体规划、步步为营的原则,通过引入技术手段、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等措施能够有序推进数字化精益管理,并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与此同时,企业应紧扣高质量发展脉搏,进一步探索精益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路径,持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自身转型与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作者单位:贵州商学院;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化与企业精益管理深度融合的创新策略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5GZGXRWJD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