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契
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就在于正反两个维度均有合理的解释口径。
过去十余年间,“炒停售”在中国保险业超高速发展阶段之于保费的贡献有目共睹。而从行业实际情况看,“炒停售”本身亦是一举多得的。毕竟,每一次产品切换,都是基于规避行业整体系统性风险而推动的,核心都在最大化地减少利差损所潜藏的风险。
如果从消费者视角看,每一次停售前投保的产品,其性价比几乎都较停售后更优。作为“准刚兑”的寿险产品,每一次产品切换后的预定利率都有所下调,消费者的利益实实在在减少了。
从行业主体的视角看,“炒停售”亦非绝对无益。短期看,每一次“炒停售”都可以快速攫取一批保费,对于当期业绩的价值都是亮点,而对于是否会因利差损而导致公司数年或数十年后爆发危机,则是下一代或者下几代领导班子的问题。在缺乏长期主义的经营理念下,这一逻辑无可厚非。
当然,也正是基于此,每一次产品切换,都会出现“炒停售”。尽管监管维度,一再强调禁止,但如无公司默许甚至鼓励,单纯销售端的炒停售也很难掀起大的波浪。但这一次的“炒停售”或许真的不一样。
新一轮的“炒停售”已在消失的路上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循环。
7月25日,保险业协会官网发布消息,宣布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二季度例会,确定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较前值2.13%下调14BP。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以及《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等相关要求,以及前期窗口指导意见,8月31日后,全行业将启动新一轮的费率调降,消费者可“刚兑的收益”将再次下调。
某种程度上,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各类高收益理财产品都在全力竞争的时代,保险业的“炒停售”之于消费者可有可无。毕竟,更多被作为“类理财”产品销售的保险产品,在具有众多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市场中,难言真正的竞争力。
行至今天,尽管保险业本身“炒停售”的动力还在,但压力亦在。敢于拼刺刀式的“炒停售”或许难以再现江湖。
当下的利率、内外部环境等压力早已显像化,单纯的、稳定的现金流成绩单,已难以被视为经营管理层交出的一份合格成绩单。资负两端的平衡发展已成共识。
换言之,即便不考虑行业系统性风险问题,行业各主体主动或者大规模的炒停售动力已经不足,可以佐证的是,对于831的预判早在一季度便已成为行业内部笃定的事实,而围绕于此,行业各主体早做足了准备。
一是发力抢跑。从岁末年初开门红开始,多家险企便已加足马力争夺新单保费——趸交大规模投放、短期高现金价值产品再成竞争的拳头产品、头部公司依靠重组的费用强势拿下银保渠道……
从数据看,2025年前5月,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06万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3.77%。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2.45万亿元,同比增长3.72%。头部公司中尽管呈现分化现象,但部分头部公司异军突起的态势却实实在在地表明抢夺战略制高点的优势,“后知后觉”者则在二季度快速发力,意在扭转开局不利的局面。尽管二季度数据还未全面披露,但投研机构预测,二季度寿险新增保费将有进一步增长。
从这个角度看,产品切换后,寿险公司整体的年度新单保费压力应远没想象中的大。
二是产品储备早已完成。多家险企已完成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2.25%和2.0%两种类型的储备,据了解,多家公司已完成两种类型数款甚至十余款产品的监管报批/报备,销售端的切换也早早准备就绪,甚至有公司明确将早已831完成产品切换。
换言之,从保险公司自身角度看,在内外部压力之下,放弃这一波“炒停售”似乎成为不少公司的选择。
不得不抓住的“炒停售”
反射弧有长有短,但这次或许是未来二十年为数不多抓住回旋镖的机会。
从1991到2024年,日本利率下行周期持续了整整33年,公开数据显示,零利率/负利率阶段则长达25年。
低利率背景下,寿险业的“刚兑”利率自然难以高涨。研究数据显示,伴随着利率的下行,寿险产品预定利益亦走出了快速降至冰点并持续数年的尴尬曲线。
长期低利率并导致寿险产品低利率的原因并不复杂,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短期内难以逆转的老龄化。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老龄化程度在全球属于中上水平,少子化和长寿趋势使得老龄化持续加深。原因在于,建国以来三轮婴儿潮的第二、三轮婴儿潮人口将在2027、2046年陆续进入65岁,老年人口数量将呈阶梯式上行趋势,并且由于第四轮婴儿潮未出现,少子化会加速老龄化趋势。预计2030年左右进入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7.4%。
二是加杠杆空间压缩,或将直接转向去杠杆。随着地产等行业步入深度调整期,尽管宏观层面杠杆仍保持提升,但微观层面,整体性的去杠杆趋势却在加速压缩着整体性的杠杆率,而杠杆直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保险产品利率。
三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较难持续。从经济学角度,要想走出低利率泥潭,持续且强有力的货币宽松是不得不选的路径,但对照全球经验,未来数十年间,如未出现疫情等百年冲击事件,宽松的货币政策几乎不可持续。
换言之,如果未来数十年间,没有极为特殊的“外部冲击”,在人口老龄化叠加高质量转型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利率下行大概率将是长周期事件,而与之关联的则是寿险领域亦持续数年的低利率产品供给。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中小寿险公司的重组兼并潮,但对于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下的寿险保单而言,公司本身的稳定性本就不属于消费者需主要衡量的依据。
时至今日,珍惜这次“炒停售”,主力不是保险公司,而应是消费者的自发行为,对于保险消费者而言,投保已成为且行且珍惜的节点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