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48小时,中美将在瑞典展开新一轮谈判,关键时刻,美财长对华交底:美国不愿与中国脱钩。那么,这次谈判可能会有哪些议题?美财长的表态又意味着什么?
7月23日,中国商务部宣布,中方高层将于7月27日至30日赴瑞典与美方举行新一轮经贸会谈,并将依据6月5日中美元首通话达成的共识,继续就彼此关切的问题展开磋商。而在此之前,美方就已经放出风声要和中方对话。
不难看出,这一动作背后的压力,主要来自即将到来的8月——中美暂停关税加征的最后期限。换句话说,如果谈不拢,一切成果可能归零,双方将重新回到你来我往的关税报复时代。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这次谈判恐怕并不容易,尤其是一个变数的出现:这次不光谈关税,还涉及石油。
美财长贝森特已经明确提出,会将“不许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放进谈判议程”。对此中方表态称,中美经贸磋商应聚焦经贸本身,不应被地缘政治干扰。商务部也强调,要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推进磋商。可以预见,在这个问题上,恐怕还会有不少衍生博弈。
除此之外,这次中美要谈的还包括科技出口管制、稀土出口限制、采购协议、市场准入、安全议题、甚至具体到部分企业高管被限出境等“案例式议题”。显然,这是一次广范围的战略博弈,而不仅仅是贸易纠纷。
并且在此前的发言中,贝森特将矛头直指中国制造业,“中国占全球制造业30%,这无法持续下去。”他公开表态称,希望中国经济从“制造导向”转向“消费导向”。他还提及中国商品正“像洪水一样”涌向欧洲、加拿大和全球南方,显然是在为下一步可能的贸易限制措施“铺垫舆论”。
不过,贝森特在采访中也对华交了底,他23日明确提到“美国不希望与中国脱钩”。这是一句直白的表态,清晰地传递了美方希望缓和对华关系、避免彻底撕裂的态度。可以说这句话也直接亮明美方态度:这次其不为“叫板”而来,而是真的想谈出成果。甚至这个目标贝森特也没有瞒着,他透露,本轮谈判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延长“关税休战”90天,以争取更多磋商空间。
为何会这样定?其实从美方举动中便可见一二。近期以来,特朗普政府正不断对欧盟、日本施加压力。日本已经被收了“5500亿保护费”,另一边,美国和欧盟则是正在商讨对大部分来自欧盟的商品征收15%的广泛关税,甚至可能扩大至汽车领域。换句话说,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并没有止于中美,而是向全球蔓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孤立主义+强制性谈判”的思路。
特朗普政府希望借此形成所谓的“全球对等关税体系”,以关税为杠杆换取更有利的市场准入条件,而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最重要的是,特朗普此前施压中国已经铩羽而归,所以美方现在就只能选择另一条路:尽可能搁置、拖延与中方的关税谈判,先搞定其他国家再说。
说白了,美方已经意识到单靠关税不能拿捏中国。在中美博弈中,中国有充足的外部市场可调配,也有较强的产业基础。美方要真正解决经贸分歧,必须接受一个前提:谈判是长期的、复杂的,不能靠一锤子买卖解决问题。回看过去,从2018年特朗普发起关税战,到2020年双方签署第一阶段协议,前后磋商了近两年。而现在,特朗普刚二度上台仅几个月,美方已经在探索更复杂的谈判路径,这本身就说明了一点:中美之间的问题,不是一纸关税协议可以解决的。
所以从议题广度、讨论深度上看,此次瑞典会谈已不再是传统的“关税会”,而是在向“中美全面经济对话”靠拢。虽然缺乏2017年前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的正式名头,但谈的内容远远超出关税、出口、逆差本身。总之一句话,谈判还会继续,机制会不断调整,分歧依然存在。但“谈总比打好”已经成为共识,美方如果不想脱钩,那么就应该拿出诚意来,并将其落实到行动上,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