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掌] 企业冲刺 IPO,本是为了募集资金、夯实根基,但奥克斯在赴港上市的节骨眼上,却干了件反常事,他竟然拿出 37.9 亿元分红。
这笔钱不是小数,分红前公司账上现金 51 亿元;分红后只剩 29 亿,几乎把前两年的利润全分了,要知道其资产负债率常年在 85%,现金流本就吃紧。
奥克斯这操作实是对上市后的融资能力十拿九稳?还是知道前路坎坷,先把利润揣进腰包?
一笔掏空家底的分红,是自信还是心虚?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奥克斯这行为最蹊跷的地方,就在于这笔高达37.9亿元的巨额分红。分红的时间点很微妙,就在奥克斯冲刺港股IPO的前夜。
按照常理,企业上市前会想方设法把财务报表做得漂亮,囤积粮草,向资本市场展示自己不差钱,且未来的增长潜力无限。
奥克斯却反其道而行之,招股书里, 它一边告诉投资者,上市募集的钱要用于产品研发、渠道扩张、海外布局等宏伟蓝图。另一边,却在上市前把公司账上的现金储备从51亿砍到29亿,几乎将前两年的利润悉数分发给股东。
更别提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常年徘徊在85%的高位,这根财务钢丝稍有不慎,便有现金流断裂的风险。
这究竟是创始人对未来极度自信,认为上市只是锦上添花?还是在将未来的风险打包甩给公众投资者之前,先一步“落袋为安”?
郑老板的算盘,每一笔都敲在自己账上
奥克斯是一座由创始人郑坚江牢牢掌控的家族堡垒,他与家族成员合计持股96.36%,拥有说一不二的绝对话事权。董事会里坐着他的兄弟、他妻子的兄弟,决策意志高度统一。
而奥克斯空调,无疑是郑老板资本版图上最拿得出手的东西,他手中虽已有三星医疗和奥克斯国际两家上市公司,但它们的营收、利润和现金流加起来,都远不及奥克斯空调这一块核心资产。
这其中的价值,郑老板比谁都清楚,在A股市场几番折戟后,奥克斯将目光投向了香港。相比A股对IPO前大额分红近乎苛刻的限制,港股市场显然提供了一片规则更包容的乐土。
这一选择很难说不是一种精心计算,它客观上为这笔惊人的分红扫清了障碍,让创始家族在把企业推向公开市场前,得以最大化地兑现过往的经营成果。
37.9亿的分红里,有36.52亿流向了郑氏家族的口袋,算盘打得清清楚楚。
如果说巨额分红是“套现”的动机,那么奥克斯面临的生存困境则是它必须上市“自救”的呐喊。奥克斯曾靠着“价格屠夫”的打法,公布成本、挥刀降价30%,在三四线城市杀出一条血路,一度坐上线上销量的头把交椅。
但这条路,如今越走越窄,行业巨头格力、美的放下身段,推出低价子品牌进行降维打击,小米这样的新玩家带着互联网的高性价比基因入局,奥克斯的低价策略就行不通了。
尴尬的局面出现了,即便在2024年主动降价10%的情况下,奥克斯的市场份额依然在下滑。
更致命的是低价策略牺牲的是利润,奥克斯约21%的毛利率,远低于格力、美的等对手,这意味着它在竞争中几乎没有腾挪空间,盈利能力十分脆弱,曾经奥克斯赖以成功的武器,正在变成自己的枷锁。
掀开增长的盖子,底下是空心的
比市场份额下滑更可怕的,是奥克斯根基的动摇,首先是声誉的重创,奥克斯与格力长达十年的商业缠斗,以27次专利诉讼败诉、累计1.16亿的赔偿和一纸“虚假宣传”的官方罚单告终。
这不仅是金钱的损失,更是在消费者心中烙下了难以磨灭的负面印记,至今在各类投诉平台上,关于奥克斯产品能效、质量和售后的抱怨仍有上千条。
还有技术的短板 ,近三年奥克斯的平均研发投入不足6亿元,仅为行业龙头支出的十分之一,核心的压缩机等零部件严重依赖外购,技术命脉始终攥在别人手里。这让它在家用空调之外,迟迟无法在中央空调等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被寄予厚望的海外业务,也并非看上去那么美,其增长主要依赖为海外品牌做代工(OEM),这种“为人作嫁”的模式利润微薄,且自有品牌销售占比不到一成,对提升奥克斯的全球品牌影响力,作用十分有限。
当价格优势不在,品牌信誉受损,核心技术缺失,奥克斯的故事就变得异常单薄。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谜题,奥克斯的IPO,根本不是一个单纯的增长故事,而是一场“自救”与“套现”同时上演的复杂博弈。
它既是企业在内外交困下,寻求资本续命的无奈之举,也是创始人在公司破败前,为自己准备的绝佳退路。
上市前的巨额分红,本质上是将企业过往积累的价值提前锁定,而将未来的经营风险和增长压力,巧妙地转移给了即将入场的公众投资者。
或许奥克斯把上市当成了救命稻草,可资本市场的钱不是白拿的,投资者要的是回报,一家既没技术壁垒,又没利润空间,还刚大额分红的企业,凭什么让人相信它能翻身?
奥克斯的 IPO,更像一场对投资者信心的豪赌,只是这场赌局里,它自己似乎早已提前下注离场。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