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冬冰点到狂飙突进,中国钢铁行业在短短六年间,经历了一场史诗般的涅槃重生。2021年5月,螺纹钢价格如同脱缰野马,冲破6700元/吨大关,期货市场单日交易量之巨,足以铺设十座雄伟的长江大桥。这令人咋舌的交易量,与六年前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时间回溯到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刻骨铭心的寒冬。彼时,螺纹钢价格跌至谷底,每吨仅售1650元,竟然比白菜还便宜。钢铁企业步履维艰,每生产一吨钢材就要倒贴100元,为了节省开支,车间里坏掉的灯泡都舍不得更换。长三角地区的钢贸商更是哀鸿遍野,倒闭率超过40%,曾经繁荣的钢材市场,只剩下寒风中猎猎作响的“清仓跳楼”横幅,显得格外凄凉。那时的钢铁行业,就像一头老态龙钟、喘着粗气的老黄牛,拖着高达12亿吨的过剩产能,深陷泥潭难以自拔。
全国粗钢产能利用率跌破67%,这意味着每天有高达3.9亿吨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这些闲置产能足够建造30座埃菲尔铁塔。整个行业陷入“生产即亏损”的恶性循环。重点钢铁企业全年巨亏645亿元,平均每家企业每天都要烧掉1.77亿元,资金链紧张到了极点。工人工资拖欠三个月是家常便饭,钢厂门口挂满了讨薪的横幅,比过年时的春联还要醒目。
价格的崩塌,进一步导致了整个产业链的全面崩溃。螺纹钢价格从2011年的5200元/吨一路下跌,到2015年底只剩下1650元/吨,折算下来每斤仅售0.825元,比当时超市里白菜的价格还要低0.3元。钢贸商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螺纹钢,成了无人问津的烫手山芋。曾经车水马龙的钢材市场,如今只剩下“跳楼价甩卖”的红色条幅在寒风中孤零零地飘荡,诉说着市场的萧条。
然而,更深层次的痛点在于中国钢铁行业的“大而不强”。尽管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的50%,但在高端汽车板、核电用钢等关键领域,仍然高度依赖进口。此外,吨钢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5%,环保投诉量占工业领域的20%,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河北某民营钢厂的老板,看着锈迹斑斑的高炉,只能无奈地苦笑:“这哪是炼钢?简直就是在烧钱!”
转机出现在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这份文件犹如一道惊雷,划破了钢铁行业的漫漫寒冬,明确提出要在五年内压减1亿至1.5亿吨产能的宏伟目标。钢铁行业的从业者都心知肚明,这绝非一次普通的改革,而是一场刮骨疗毒、关乎生死存亡的重大战役。
去产能的行动,其力度之大、速度之快,超乎所有人的想象。2016年,全国压减产能6500万吨,超额完成目标4500万吨,相当于拆掉了整个英国的钢铁产能。在河北唐山,10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成片倒下。在迁安市爆破12座小高炉时,腾起的烟尘形成巨大的蘑菇云,震撼人心。站在一旁的老工人,看着曾经赖以生存的高炉被炸毁,喃喃自语道:“炸的是饭碗啊,可这也是一条活路啊……”
真正的重头戏,是2017年打响的“地条钢歼灭战”。这些利用废旧钢铁熔炼劣质钢筋的作坊,产能高达1.4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5%,其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是正规钢厂的五倍以上,对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督查组带着卫星地图,对全国范围内的地条钢厂展开了地毯式的排查。在长三角的某个县城,一夜之间就关停了37家地条钢厂。废钢贩子看着被液压剪拆解的炉子,发出绝望的哀叹:“这行当彻底凉了!”
与此同时,兼并重组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旨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航母。2016年,宝钢与武钢合并,诞生了年产能高达6000万吨的全球第二大钢铁企业——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此后,宝武又接连重组马钢、太钢等大型钢铁企业,最终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亿吨级钢铁帝国。民营钢铁企业也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沙钢集团斥资200亿元,对环保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吨钢环保成本从50元飙升至120元,却意外获得了奔驰汽车板的订单,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钢铁价格也上演了一场从“白菜价”到“黄金价”的魔幻反弹。2016年4月,螺纹钢现货价格在短短12天内暴涨18.75%,单日涨幅高达190元/吨。钢贸商的微信群里,被“不敢报价”的信息刷屏,有人甚至调侃道:“昨天亏本甩货,今天电话都被打爆了!”
期货市场的行情更加疯狂。螺纹钢主力合约从2016年初的1600元/吨一路飙升至年底的2580元/吨,年涨幅高达61.34%,K线图就像一架挣脱了地心引力的火箭,直冲云霄。浙江某期货大户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交易单:“早上浮亏300万,下午收盘赚500万,这行情够疯!”
真正的暴利出现在2017年地条钢被彻底清除之后。螺纹钢现货价格突破4200元/吨,较2015年的低点暴涨154%。热卷价格也因汽车销量增长的带动,冲上了4400元/吨。钢铁企业的吨钢利润从亏损50元跃升至盈利800元。河北某民营钢铁企业的老板甚至在春节期间都没有放假,他兴奋地说:“三月份赚的钱,填平了前三年的窟窿!”
钢铁行业的定价逻辑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钢价的涨跌主要取决于房地产销售数据;而2016年之后,政策成为了市场的指挥棒。2018年京津冀地区采暖季限产50%,螺纹钢价格在一周之内飙涨300元。贸易商们开始密切关注环保局的网站,甚至比关注需求报表还要勤奋。
2021年,“双碳”目标的提出,给钢铁牛市按下了加速键。当工信部明确要求粗钢产量同比下降,供给收缩与全球疫后复苏的需求增长不期而遇,钢铁价格迎来了一场史诗级的狂飙。五月的钢材市场,就像一个被点燃的火药桶,随时可能爆炸。螺纹钢现货价格在两天之内暴涨400元,冲破6200元/吨,比2015年上涨了近三倍。期货主力合约在三个月内飙涨50%,达到6727元,持仓量突破300万手。上海某贸易公司的经理一边敲打着键盘,一边对着电话大吼:“船刚离港,欧洲客户就加价追单!”当时,出口欧洲的热卷报价甚至比国内高出50%。
全球市场的共振,引爆了一轮螺旋式上涨的狂潮。中国粗钢产量下降2.2%,而全球需求却增长了6.5%,铁矿石价格从80美元/吨直冲230美元。尽管钢铁企业的利润不及2017年的峰值,但却形成了一种“高价格-高成本-中利润”的新平衡。
然而,在这场狂欢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冷静的信号。国务院常务会议三次点名大宗商品涨价,发改委也约谈了重点企业。当螺纹钢价格在6200元的高位震荡时,钢铁行业悄然告别了暴利时代,开始进入一个更加理性、更加健康的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