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洗钱监管升级,贵金属交易纳入监管!杨涛:需借力大数据新技术完善体系
创始人
2025-07-24 21:22:34

向纭嬉 金融投资报记者 吉雪娇

今年以来,央行反洗钱监管全面升级。一方面,多家银行因反洗钱违规受到处罚。另一方面,央行将规范反洗钱监管行为,完善基于风险的反洗钱监管工作要求。在分析人士看来,随着可疑交易记录保存期限延长、监管科技手段的强化,以及贵金属等新兴风险领域被纳入监管版图,我国构建的这张“反洗钱安全网”正日益严密。与此同时,在“严监管”时代,合规能力将成为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底线。

制图:卿子秀

监管升级多家机构被罚

今年以来,央行反洗钱监管全面升级,7个月内已有多家大中型银行及一批中小银行因反洗钱违规收到罚单,并呈现“大额合并处罚+双罚到人”的特征,且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中小机构成为罚单高发区。

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公布行政处罚决定,因存在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等违规行为,汉口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被处以123万元罚款,两名相关责任人也同步受罚,分别被处1.4万元和1万元的罚款。

该罚单源于汉口银行违反了《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第九条关于“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和实施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的要求。

7月8日,广东徐闻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违反支付结算、货币金银、国库、征信、反洗钱、金融科技管理规定,受到警告,并被处罚款152.49万元。

支付机构亦被严查。7月16日,被注销支付牌照的人保支付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因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收到央行104万元罚单,瑞银信等因反洗钱不力被重罚或注销牌照。

另一方面,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执法汇总显示,上半年共 69 人被禁止进入保险业,其中至少20人被处以“终身禁业”。同期还有12人被撤销高管任职资格,3家机构被吊销业务许可证。多起终身禁业案例的处罚决定书中明确记载:涉案人员存在“未执行客户尽职调查”“未按规定报送大额/可疑交易报告”等违规行为,监管部门据此顶格处罚。

延长可疑记录保存期限

7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拟启动对我国反洗钱核心规章的全面修订。

本次修订聚焦两大核心制度:一是将《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可疑交易相关记录的保存期限从5年延长至10年;二是对《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进行完善,进一步压实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并首次在规章层面明确“非现场监管”的法律地位。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修订的原因之一在于应对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即将启动的第五轮互评估。延长可疑交易记录保存期限,正是为了满足FATF对长期追溯能力的要求,提升我国在评估中的技术合规性表现。

此外,新规还对金融机构的监测范围提出更严格要求,明确交易监测应覆盖所有客户、所有业务及所有办理环节,填补此前存在的监管盲区。

监管方式上也出现重大调整。“现场评估”被修改为“通过非现场方式开展执法检查”。这意味着,未来央行将更多依赖数字化监管手段,通过远程监控、线上检查等方式提升监管效率与覆盖面。

贵金属交易纳入监管

另一方面,自2025年8月1日起,《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反洗钱体系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首次将贵金属、宝石交易商(如珠宝商)纳入义务主体行列。

根据新规,对于单笔或日累计现金交易金额达到或超过1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交易,相关从业机构需在交易发生后的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大额交易报告。

尽管与2016年版《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规定的5万元人民币的上报门槛相比,新版管理办法似乎有所“放宽”,但实际上却暗藏深意。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修订则首次将黄金珠宝店、典当行等非金融机构纳入了监管范畴。这一举措不仅堵住了通过分散购买来规避监管的“蚂蚁搬家”式洗钱行为,也使得10万元的报告门槛更具实际约束力。因此,虽然表面上看门槛降低了,但实质上加强了对高风险行业的监控力度。

新规实施后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消费者的购买流程上。例如,当消费者使用现金购买价值超过10万元的黄金时,需要提供身份证件,并且商家会详细记录其职业、购买用途等信息。一些店铺可能会建议顾客采用转账方式支付,以简化复杂的上报程序。

总体来看,随着可疑交易记录保存期的延长、监管科技手段的强化,以及贵金属等新兴风险领域被纳入监管版图,我国构建的这张“反洗钱安全网”正日益严密。这不仅是对国际标准的积极回应,更是对国内金融秩序的有力捍卫。

同时,新规也意味着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行业的合规成本显著上升,对风控系统和人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金融业的“严监管”时代,合规能力将成为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底线。如何在提升监管效能与降低合规负担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严防风险的同时保障合法交易的顺畅,将成为监管者与市场参与者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专家观点

此次新规将贵金属和宝石交易商等非金融机构纳入监管体系面临的最大执行挑战是什么?特别是在客户身份识别、交易信息记录与上报方面,如何平衡监管有效性与商业便利性?政策“组合拳”对中国构建更完善的国家洗钱风险防控体系,以及提升在国际反洗钱治理中的话语权,将产生哪些最深远的影响?未来还可能向哪些关键领域或行业进一步扩展监管覆盖?

对于相关热点问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杨涛接受了金融投资报记者的采访。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杨涛

杨涛表示,回顾历史,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就把“特定非金融机构”纳入反洗钱义务主体;2018年人民银行在《关于加强特定非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工作的通知》中清晰定义了特定非金融机构的概念,其中就包括贵金属交易商、贵金属交易所。本次实际上是把贵金属和宝石全产业链都纳入反洗钱监管。这也是因为这些行业的交易金额大、流通性强,在海外也通常被认为是洗钱和恐怖融资高风险领域。由于这一领域参与者众多,应该进一步优化相关反洗钱监管的信息标准、报送模式、操作程序与机制等,充分运用大数据和新技术,既构建有效防火墙,又尽可能不给行业增加太多合规成本。

在杨涛看来,未来反洗钱体系发展与完善的重点。

一是金融反洗钱监管主体间的协调。反洗钱活动既涉及金融部门,也涉及非金融部门,尤其是一些类金融活动也与反洗钱密切相关。这就需要金融部门之间以及金融与非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

二是金融反洗钱的义务主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跨越了原有的主体边界,金融活动越来越模糊。除了传统的持牌金融机构之外,类金融组织、科技与数据企业等金融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主体,如何纳入到金融反洗钱的义务主体中,需要进一步思考。

三是金融反洗钱的手段。在完善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需要思考在反洗钱领域如何有效利用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四是金融反洗钱的治理。除了事后处罚措施之外,需要建立激励相融的事前治理机制。引导义务主体积极主动提升反洗钱治理能力,形成一个长期、可持续的金融反洗钱工作机制。

五是跨境金融的反洗钱工作。当前跨境金融活动日益频繁,需要进一步促进国际规则的协调,并积极利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六是新型领域的反洗钱挑战。伴随新技术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应用,传统的反洗钱监督手段有时候可能不再适用,尤其对加密资产、Defi等Web3金融的反洗钱监督需要持续跟踪并深入研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开抢!阿里、字节、京东、小米、... 近日,阿里、京东、字节跳动、美团、小米、滴滴等互联网科技公司相继发布2026年校招计划,招聘人数累计...
特稿|A股火在烧!3600点山...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兆寰 北京报道 “嗡嗡……嗡嗡……”孔芳芳的手机持续...
摆渡人读书笔记800字   灵魂的摆渡除了意味着走向另一个世界,也更意味着找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下面一起随小编看看摆渡人...
开学第一周日记600字 开学第一周日记600字  导语:热闹而快乐的假期生活不知不觉的过去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下面是小...
过生日日记 过生日日记过生日日记1  三月五日是我的生日,今天,一大早我爸爸给我订了大蛋糕,上面雕着一头可爱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