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向往欧洲的高福利生活,以为那里是人间天堂,却不知欧洲的富足其实是靠依赖其他国家换来的。中美俄三国被欧洲吸血最严重,现在终于到了欧洲偿还的时候。
说到欧洲如何崛起,得从15世纪前讲起。那时世界中心在东方,中国在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都遥遥领先。西方科技崛起,甚至有人说与八国联军抢走永乐大典有关。
15世纪后,欧洲文艺复兴开启,西方逐渐发展起来。大航海时代不仅促进贸易,更让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掠夺全球财富。美国所在的北美曾是欧洲殖民地,非洲、亚洲、美洲等地也遍布他们的足迹。
便宜能源“续命”:俄罗斯的“气”不能断 欧洲工厂要开工,老百姓冬天要取暖,靠啥?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就靠隔壁俄罗斯的便宜石油和天然气,特别是通过管道直接输送的天然气,量大管饱又实惠。
这便宜能源,就是欧洲工业和舒服日子的“救命稻草”,让欧洲企业成本低,竞争力强,老百姓在家开暖气也不心疼。可俄乌冲突一来,这根管子一掐断,好家伙,欧洲立马就喊“受不了了”,能源价格嗖嗖涨,这“能源支柱”有多重要,一下就露馅了。
根据《金融时报》2025年7月最新测算,如果欧洲真要自己接管安全大旗,至少要新增30万军力,每年额外增加2500亿欧元支出。欧洲人真正害怕的,不只是花钱,而是没人能告诉他们:花了这些钱,能保住什么?战争爆发的概率?还是不再依赖美国的脸色?
比军事更让人切身感受到“断奶疼痛”的,是能源。过去欧洲一直拿自己是“绿色先锋”当口号,说得好像能源自由早就实现。但现实呢?2021年,欧洲进口天然气中有45%来自俄罗斯。到了2025年,根据欧盟“REPowerEU”报告,这个数字被硬生生砍到了15%。
削下这30%的代价是德国电价翻倍、法国工业用电成本上升70%、西班牙进入能源配给谈判周期。也就是说,在俄气的庇护下过了三十年温水澡之后,欧洲终于自己扳掉了锅盖,发现锅底烧得正旺。
法国标致供应链负责人算过一笔账:同等质量的欧洲本土部件?价格是中国货的3.5倍,交货期长4周。
甚至 欧洲喊得最响的“绿色新政”也得依靠中国制造,欧盟安装的太阳能板中,超过75%的光伏组件直接来自中国或在东南亚(由中国企业主导)生产。从智能手机到智能电表,欧洲消费的绝大多数电子产品都在中国完成最终组装或高度依赖中国产元器件。
所以看似低端,但涉及复杂的模具和规模化生产。中国供应链在灵活性、成本和规模上碾压欧洲本土供应商。
好日子仿佛一夜之间就到头了。第一个撂挑子的,就是供暖服务生。
俄乌冲突的炮火一响,那根连接西伯利亚和欧洲的天然气管道,就从“能源命脉”变成了“政治绞索”。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说断就断。曾经拧开就来的温暖,现在成了普通家庭账单上最刺眼的数字。
德国的工业巨头们傻眼了,没有了便宜气,他们的产品成本飙升,国际竞争力一落千丈。欧洲的冬天,也开始变得名副其实地“寒冷”。取暖费暴涨,民众怨声载道,政客们只能满世界去求购价格高出数倍的液化天然气。
那个曾经默默供血的“暖宝宝”,第一次让欧洲体会到了能源被卡脖子的切肤之痛。
屋漏偏逢连夜雨,供暖的刚走,管安保的也变了脸色。
那个曾经的“保护伞”美国,换上了一个名叫特朗普的“老板”,他张口闭口“美国优先”。在他看来,欧洲这帮盟友,纯粹是些占便宜的富亲戚,一边享受着美国的军事保护,一边还不愿意多交“保护费”。
他公开质疑北约的价值,威胁要退群单干,还反手就给欧洲的汽车、钢铁加征关税。这等于直接告诉欧洲:别再指望我白给你当保镖了,自己的安全,自己掏钱买单。
这一下,欧洲彻底慌了神。他们发现,一旦失去了美国的庇护,自己那点“小而美”的国防力量,根本不够看。那个一直替他们遮风挡雨的大哥,现在不仅想收走雨伞,甚至还想从他们身上多刮点油水下来。
最致命的变化,来自那个曾经在后厨埋头苦干的中国。
当欧洲还沉浸在中国只能生产廉价玩具和衣服的旧梦里时,这个“小工”已经悄悄完成了技术升级,自己当上了老板,而且是全产业链的超级老板。
欧洲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核心的电池技术被中国牢牢掌握。他们雄心勃勃的“绿色新政”,关键的光伏组件和风电设备,都得从他们瞧不上的“工厂”里买。甚至连维持日常医疗体系的抗生素原料,都高度依赖中国供应。
供应链的地位,彻底逆转了。过去是欧洲挑挑拣拣,现在是中国掌握着许多工业门类的开关。当欧盟还想用旧时代的傲慢态度,一边依赖中国,一边试图围堵中国时,等来的却是中国的反制。
廉价商品的好时代一去不复返。西方自己的工业早就空心化了,想把制造业迁回去?成本高到连自己人都消费不起。
福利体系就像一座房子,它的地基是过去的财富积累,三根顶梁柱分别是廉价能源、外部安全和低成本商品。如今,柱子一根接一根地倒了,这座房子自然也摇摇欲坠。
这场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盛宴,终于到了买单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