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第十届北大光华国际媒体沙龙在北京大学科技园举行。本次活动以“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路径与展望”为主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刘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颜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唐遥,围绕中国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机遇挑战及政策方向进行了分享。路透社(Reuters)、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等17家国际媒体的数十名资深记者参与活动。
刘俏重点阐述了中国通过提升生产率维持增长的战略,并将中美贸易摩擦界定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竞争,而非贸易失衡问题。他指出,尽管4月起中美贸易摩擦开始,但随着上半年经济数据的发布,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乐观预期明显升温。他对“贸易摩擦旨在重新平衡贸易”的观点持不同看法,并强调“这是生产率的竞争,是经济基本面的竞争”,同时点明“全要素生产率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刘俏引用对比数据指出,中国TFP增速虽有所下滑,但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改革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战略有望将TFP增速恢复至2%,支撑5%的未来GDP可持续增长。相比之下,美国也希望通过扩大制造业规模(目前占GDP比重仅10%,中国为27%)能够将其低于1%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提升至1%以上,提高其长期经济增速。关税战、“让美国再次伟大”等保护主义政策背后是“让美国再次制造”。
针对国内挑战,刘俏详细阐释了中国自去年9.26政治局会议和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宏观经济政策在基调、施力侧重、和工具创新等方面的变化,指出居民可支配收入偏低是制约家庭消费的关键因素。
刘俏总结道:“中国必须从生产和供给导向转向需求侧改革。这一转型将推动经济实现新的可持续、绿色且以人民为中心的均衡。”
颜色则重点分析了中国当前面临的通缩压力,并结合数据详细阐释:CPI和PPI均呈下降态势,CPI近期甚至转负,显示通缩压力日益加深。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包括供给能力强劲、需求疲软及紧缩的货币政策。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5.3%,工业增加值增长6.4%,但内需依然低迷:零售额仅增长5%,投资增长2.8%。短期压力源于国内需求不振:零售销售低于历史趋势、消费者信心不足、房地产投资收缩等。
颜色进一步指出,中国的通缩呈现出结构性和长期性的特征。由于效率提升和过往过度投资,传统制造业存在产能过剩,而需求正转向高端领域,亟需“新质生产力”。与此同时,资源错配问题持续存在,由于福利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劳动力仍被困在传统行业中,这正是当今通缩的一个根本原因。
2025年政策已将应对通缩列为重点,旨在通过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实现2%的通胀目标。然而,财政约束(赤字率4%、债务率超100%)限制了政策选项,使货币政策成为见效最快的工具(鉴于美联储可能降息的背景下,中国存在潜在宽松空间)。
颜色最后强调,根本解决方案需要构建普惠型福利社会和打造更高效的金融市场,以纠正结构性资源错配问题。
唐遥的分享聚焦服务消费平衡与贸易结构调整。他指出,政策制定者和评论界普遍认为,需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消费需求,为长期经济增长夯实基础。
唐遥特别强调,中国商品消费占GDP比重与美国相近,但服务消费占比显著偏低。与此同时,演唱会市场和“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火爆显示出消费者对服务消费的强烈意愿。从政策层面看,服务业正被视为消费增长的关键领域,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有望成为拉动内需和创造就业的新引擎。
关于贸易格局,唐遥观察到在特朗普政府引发的动荡中,出现了几大稳定趋势:第一,随着各贸易国适应波动性与不确定性后,全球贸易已展现出一定的韧性;第二,中国贸易格局更趋多元化,与新兴经济体贸易额持续增长,这种紧密的经贸关系有助于缓解特朗普政府新关税的冲击;第三,中国出口产品中中间品占比上升,表明价值链正在扩展,且中国与众多贸易伙伴的经济融合度加深。“若这些趋势得以延续,特朗普关税对贸易的冲击或将弱于预期。”唐遥总结道。
在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学者们就媒体关注的供给侧改革、中国福利社会建设、劳动力市场动态、通缩压力及产能过剩等焦点议题进行了回答和交流。
作为一场聚焦中国经济转型核心议题的对话,本次沙龙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新动态,更以扎实分析和多元视角,为外界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性参照,为营造更积极客观的中国经济发展舆论环境贡献力量。
来源 | 北大光华对外关系部
排版 |李珅
审阅 | 塔娜
近期发布:
国际媒体沙龙|如何理解未来五年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