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日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放话:俄乌50天内不签和平协议,美国将祭出500%次级关税。
特朗普(资料图)
这一幕在白宫椭圆办公室上演时,北约秘书长吕特就站在旁边。镜头扫过,吕特点头附和:任何继续跟俄罗斯做生意的国家,都可能被“二级制裁”砸中。话音落地,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隔海回怼:别搞双标,保障印度能源安全才是头等大事。
特朗普的牌面看似凶狠,其实漏洞早已摆上台面。白宫官员私下向CNN解释,总统口中的“500%”只是国会草案上限,能否落地取决于他与共和党议员的拉锯,而特朗普本人更担心能源价格反噬美国通胀。换句话说,雷声大、雨点未必真砸得下来。但吕特接棒放狠话,却给了新德里一个绝佳的反击切口:欧洲自己还在买俄罗斯LNG,凭什么让印度断油?芬兰智库CREA的账本写得明白,2022年以来欧盟一直是俄气最大买家,土耳其更拿下俄油头把交椅。数字摆在那里,双标就成了靶子。
印度这次没再委婉。贾伊斯瓦尔在记者会直接把“重启中俄印三边机制”抛上台面。这不是一句外交辞令,而是三张底牌:一是能源账本,印度38%的原油进口来自俄罗斯,中断意味着国内油价立刻失控;二是谈判筹码,莫迪政府刚在农业议题上对美说“不”,现在转头和莫斯科续长约,华盛顿的印太算盘就得重新拨珠;三是多边杠杆,把中俄拉回同一张桌子,等于告诉西方——围堵名单越长,抱团名单也越长。
特朗普(资料图)
更耐人寻味的是数字的另一种写法。同一批俄罗斯原油,印方用“占进口总量38%”描述依赖度,美方国会议案却用“47%流向中国、38%流向印度”来渲染威胁。两种口径,两个立场,却指向同一条供应链。当华盛顿想用500%关税逼退买家,它真正卡住的是全球能源结算系统:船运保险在伦敦,美元清算在纽约,油价计价在布伦特。可这一套组合拳过去两年已经用过,效果是把印度炼油商推给了俄罗斯保险公司,把人民币结算推给了中东卖家。CREA的另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俄油人民币结算比例升至21%,美元占比跌破60%。制裁越猛,去美元化越快,数字自己会说话。
印度的回应之所以让西方措手不及,还因为它把“双重标准”这四个字钉在了北约自己身上。吕特口中的“严重打击”尚未落地,新德里已先一步把议题抛回给大西洋两岸:你们还在买,就别勒令别人停。这一招四两拨千斤,既堵了制裁的嘴,也抢占了道德高地。莫迪政府深知,国内大选年油价每涨一卢比,选票就可能少十万张。与其被华盛顿牵着鼻子走,不如把能源安全、战略自主、多边杠杆捆成一包,反客为主。
特朗普的50天倒计时滴答作响,可克里姆林宫并没打算接招。拉夫罗夫隔空回应:只要基辅给出谈判时间,30天也能谈。莫斯科算准了,西方内部先分裂:欧盟要天然气过冬,美国要压低通胀,北约要维持团结,三个目标互相打架。印度瞅准缝隙,先把话说死——买油不会停,再把路铺活——中俄印会议随时重启。这一招,既稳住了国内油泵,也稳住了国际议价权。
特朗普(资料图)
白宫的算盘珠子继续噼啪响,可全球市场已经用行情投票。布伦特原油期货当日微跌0.7%,市场解读很直白:500%关税喊得再响,只要印度、中国、巴西不跟,俄油就不缺买家。制裁的边际效应在递减,喊话的边际成本却在递增。特朗普或许忘了,上一次对伊朗极限施压,印度绕开美元用卢比买油,最后白宫只能悄悄给新德里豁免。如今剧情重演,只是主角从波斯湾换成了俄罗斯港口。
故事写到这儿,结局已经不难猜:50天后,如果谈判桌依旧空席,特朗普大概率会把500%关税打个对折再对折,留下一句“给和平一个机会”;吕特会继续帮腔,但欧盟的LNG船还会靠岸俄罗斯;印度会一边买油,一边把中俄印机制当成新的谈判筹码。唯一确定的是,能源地图上那条从俄港口到印度炼厂的航线,灯还亮着,船未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