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供应商优必选(09880.HK),被指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逾九千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股价于7月21日大涨5.25%,报90.25港元,创近两月以来新高。
当投资者沉浸在喜悦与憧憬中,优必选将凭借大单有力推升市场预期,股价有望一举突破关键压力位,彻底打开上行通道,投资收益随之水涨船高……
然而,优必选决策层却向市场泼了一盆冷水,令好不容易升腾起来的交投情绪急速冷却至谷底。
7月22日,在港股盘前,优必选宣布了折价配股计划。受此拖累,优必选7月22日低开3.60%,现跌5.98%,报84.85港元,市值374.85亿港元。
对于优必选这种炒作,不少投资者直言难以理解,甚至感到这种操作令人不齿……
而回望配股记录,优必选一直都在融资路上,折让配售筹资家常便饭。
配股不断的优必选
根据配售公告,优必选此次配售价为每股82.00港元,配售3,015.5万股新H股,占其现有已发行股本的6.83%及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的6.39%。配股完成后,H股公众持有人持有的H股比重将由配股前的59.29%摊释至55.51%。其中,配售价82.00港元较其上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90.25港元折让9.14%。
优必选计划通过这次配股募资24.73亿港元,或扣除手续费后的24.10亿港元,用于业务运营及发展,以及偿还其在相关金融机构授信业务项下的款项。
实际上,在过去12个月,优必选进行了四次配股:第一次在去年8月,募资1.22亿港元;第二次在去年10月,募资4.08亿港元;第三次在去年11月,募资5.52亿港元。这三次募资所得均用于与本次配股一样的用途,且募得的资金均已全部用完。
最近一次募资发生在今年2月,以每股90.00港元的配售价配股1,016万股,筹资净额8.76亿港元,用途也是一样,用于业务运营及发展和偿还到期款项,到2025年7月21日仍剩下3.82亿港元尚未动用。
若加上本次配股的24.10亿港元,优必选将有近28亿港元配股募资所得可用于其指定范围。
2024年度,优必选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总额为8.54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但是购买商品和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高达8.04亿元,支付给职工及相关支出达到7.18亿元,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达到3.55亿元,因此虽然主营业务产生收入,但支出要高出一倍,全年来看,用于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出达到19.08亿元。
或可推断,尽管优必选已实现变现,并取得大型订单,但要通过规模效益降低支出,实现经营现金流收支平衡或仍需一些时间,估计这也是其持续配售融资以资助其运营开支的原因。
其他同行也忙着融资
在我们之前的《见好继续收,机器人募资忙》一文中已有提及,协作机器人制造商越疆(02432.HK)近日也通过配股再募资10亿港元,用于研发、投资、扩大销售网络和补充运营资金。
从事汽车解决方案的地平线机器人-W(09660.HK)、手术机器人公司微创机器人-B(02252.HK)、机器人技术公司速腾聚创(02498.HK)、人工智能技术供应商第四范式(06682.HK)等,均在今年配股筹资。
此外,不少机器人公司也已提交了上市申请,打通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供应商斯坦德机器人、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提供商卧安机器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企业云迹科技、机器人控制器供应商仙工智能、以视觉感知为卖点的机器人公司乐动机器人等,均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在A股上市的扫地机器人供应商石头科技(688169.SH)也计划实现A+H同步上市,扩大其股东基础。
还有不少处于早期发展的机器人初创公司获得了大型科技企业、国家资本以及众多国内外风险基金的投资。
近日,致力于打造通用人形机器人的众擎机器人和逐际动力,以及刚于6月发布搭载自研VLA模型全身力控人形机器人的千寻智能,不约而同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它们的投资者包括产业基金如宁德时代(03750.HK),大型科技企业京东(09618.HK),国家和地方资本如中网投、浙江省科创母基金等,还有一些更着力财务投资的风险资金,例如复星锐正等。
结语
诚然,机器人行业已展现出一定的商业化变现能力,订单落地与变现收入的出现印证了其市场价值,但高昂的研发投入、生产及运营成本仍使其普遍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多数企业尚未脱离依赖外部资金“输血”的阶段。
这种阶段性特征,恰恰为风投机构提供了布局这一热门赛道的窗口——在行业技术迭代加速、商业化曙光初现但尚未完全成熟之际,资本的注入既能为企业续航提供支撑,也让投资者有机会伴随行业成长分享红利。
不过,外部“输血”终究只是权宜之计,无法成为企业长期生存的根基。对于机器人企业而言,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仍在于通过技术突破降本增效、扩大商业化规模,逐步构建自身“造血”能力;否则,持续依赖融资“续命”不仅会消耗资本耐心,更可能因股权频繁稀释削弱长期价值。
对于公众股东而言,需警惕这类企业的潜在风险:一方面,频繁的配股等融资行为可能不断摊薄持股比例,且折价配股往往对短期股价形成压制,直接影响投资收益;另一方面,若企业长期无法扭转“高成本、低盈利”的局面,仅靠外部资金维系运转,公众股东将面临股权持续稀释与投资回报不确定性攀升的双重挑战。
因此,在关注行业热度与成长潜力的同时,更需审慎评估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商业化进度及自我盈利前景,避免被短期概念炒作裹挟而忽视长期风险。
作者:毛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