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议会通过决议,指责中国稀土出口管制
2025年7月10日,欧洲议会以523票赞成、75票反对、14票弃权,压倒性通过了一项决议,指责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的管制措施。这一决定在全球贸易圈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为稀土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命脉,涉及到的领域从电动车电池、风力发电机到国防装备,几乎每个行业都离不开这些资源。
在批评中国的同时,欧盟又表示希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尽力发展自主稀土供应能力,逻辑上显得有些矛盾。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6月的稀土出口量出现了惊人的增长,同比增长达60%,达到了7742吨,创下2009年以来的新高,全球买家纷纷抢购,生怕供应链出现断裂。
欧盟对稀土依赖的焦虑
表面上,欧洲议会通过的决议是针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批评,然而,它也深刻揭示了欧盟在关键资源上的深层次焦虑。稀土元素并非普通商品,它包括17种稀有元素,诸如钕、镝、铈等,这些元素在高科技产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全球超过80%的稀土加工能力掌握在中国手中,欧盟对此依赖极深。根据欧盟的数据,2024年,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占其总需求的92%。从电动车到风力发电机,整个欧洲的绿色转型计划都依赖这些稀土材料。
欧洲议会的决议特别提到,中国在4月4日发布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认为该措施“缺乏合理依据”并且“扰乱全球供应链”。这些措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等法规出台的,旨在对钐等中重稀土实施许可管理,保护国家安全并履行国际防扩散义务。然而,欧盟显然认为,这些措施无疑是对其的压力,523票支持通过的决议反映出欧盟对这一问题的紧迫感。
欧盟的双重要求与中国的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议会的决议要求中国立即解除稀土出口限制,同时呼吁欧盟在2030年实现稀土自给自足。这一逻辑显得相当矛盾:一方面指责中国控制稀土出口,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国进一步扩大出口,似乎既想从中获利,又不愿意承认自己对中国的依赖。
与此同时,中国的稀土出口却在持续增长。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5年6月,中国稀土的出口量达到7742吨,同比大增60%,这是自200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首先,中美贸易关系在5月有所缓和,5月10日至11日的日内瓦经贸会谈达成了协议,双方同意降低部分关税,稀土出口的限制也因此松动。会后,中国对欧洲和日本的稀土出口审批明显加速,德国大众、法国雷诺等知名企业也获得了大量采购许可。
其次,全球买家的“囤货心态”推高了需求。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在面对贸易战的阴影时,开始对供应链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忧虑。2025年初,美国对中国稀土加征25%关税,导致供应量暴跌80%。日本车企铃木甚至因为零部件供应短缺而暂停了小型车生产。这种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到欧洲,德国车企、法国电池制造商以及日本电子公司纷纷加大采购力度。结果,6月,上海和青岛的港口货运量激增,稀土氧化物的装箱量同比增加近一倍。各大买家宁愿多花钱购买稀土,也不愿冒着供应断裂的风险。
中国的稳定政策与欧盟的困境
中国的稀土政策一直较为稳定。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占全球产量的60%以上。2024年,中国稀土出口总量为5.2万吨,占全球稀土贸易的70%。即使在2019年贸易战最为激烈的时期,中国并没有完全停止稀土的出口,只是加强了出口的审查。2025年的管制措施,其实是将审批程序规范化,比如要求进口商提供最终用途证明,防止稀土流入军事领域。此外,中国商务部还为欧洲企业开设了“绿色通道”,审批效率远高于美国企业。然而,欧盟似乎并不满足,继续将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混为一谈。
欧盟的长期忧虑与中国的竞争优势
欧盟的焦虑并非没有道理。稀土加工是一个既脏又累的行业,环保成本高,技术门槛也极为严苛。虽然欧洲有少量稀土矿产资源,比如瑞典的基律纳矿,但其稀土的加工能力几乎为零。2025年6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了《关键原物料法》,计划投入10亿欧元开发稀土供应链。然而,专家预测,欧洲到2030年,也仅能实现20%的自给率。与此相比,中国的包头稀土工厂24小时不间断运行,技术成熟,生产成本低,远非欧洲能够比拟。因此,欧盟想要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在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
全球稀土博弈与中国的战略布局
从更深层次来看,稀土的争夺正是全球供应链重组的一部分。美国在2018年发起的贸易战打破了全球的贸易秩序,也让各国对稀土供应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作为全球最大稀土供应商的中国,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还需要维持全球市场的稳定,这无疑给中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中国的外交策略,正是在为其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确保稀土产业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未来几年,稀土的争夺将愈发激烈,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主导地位,依然是无可撼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