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俊田
7月16日至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召开。本届链博会专门设立了清洁能源供应链展区,展示了清洁能源从供给到消纳的全周期产业链,以及清洁能源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趋势。
目前,中国是可再生能源产品的主要供应国。中国已经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清洁能源体系,全球80%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关键零部件由国内生产制造。此外,中国在水电、核电、输变电设备等领域也处于世界前列。
道达尔能源中国副总裁徐忠华在清洁能源主题活动上表示,目前全球能源供应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二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太阳能、风能、氢能、储能等可再生能源因此广受关注。徐忠华说,由于可再生能源行业具有更强的制造属性,改变了之前以自然资源禀赋为主的传统能源体系,行业竞争门槛更低,更新换代更快,也更需要技术创新。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环境与气候议题专家姜灏在同一场活动中提到,国内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已经走向全球,尤其是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带来了丰富的能源供应。
盛隆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谢洪潮表示,清洁能源不仅涉及能源供应端,还包括中间的输配电环节和末端的用电环节如何实现清洁化。
参加链博会的清洁能源企业也着重展示了如何在输配电环节、用电环节的清洁化应用。比如,星巴克中国与远景能源达成了一项战略合作,共同建设绿色门店、星巴克咖啡创新产业园、数字化碳管理平台等,推进店配车辆电动化、试点干线运输电动重卡等,实现终端清洁能源化。
低成本清洁能源带动能源应用
“最近十年,亚洲的无电人口大幅度减少,这主要得益于工业发展和太阳能技术的应用。但是,非洲依然存在缺电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是居住比较分散。不过,通过一些来自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非洲也能够获得电力供应。”姜灏表示。
姜灏在活动现场举了一个在非洲应用太阳能的例子。光伏发出来的是直流电,国内需要通过逆变器将其转换为交流电才能使用。但在非洲,由于基础设施差,无法承担逆变器成本,国内厂商就开发了直流电器这一品类,这些产品可以直接使用直流电,不需要逆变器。
此外,国内厂商还开发了一套预付费系统。用户每个月交一笔钱,厂商把设备密码发送到客户手机中,输入密码就可以使用一个月。一到两年后,产品完全归客户所有。
他表示,目前这一技术在东非、西非等地非常受欢迎,每年都在实现百万级的用户增长。
据姜灏介绍,目前非洲很多国家的清洁能源技术,都来自中国,“在清洁能源供应链中,合作关系大于竞争关系”。
广泛推广的核心在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低廉。姜灏表示,此前国际上想在非洲推广一种清洁炉具,非洲不少地区兴趣浓厚,但由于清洁炉具需要使用液化天然气,成本很高,“所以,核心并不在于用哪种炉具,而在于用最经济的方式吃一顿饭”。
徐忠华表示,新能源行业与传统能源行业完全不同,新能源的技术迭代非常快,在不断地工程创新下,几乎每个季度成本都在下降,未来还会有更多创新。比如,道达尔目前正在尝试为全世界的热泵安装传感器,采集数据并传回超算中心,用人工智能模拟热泵运行状态。此外,道达尔也正在采用人工智能设计新材料,建设碳捕集装置,以实现能源清洁化。
新能源带动新产业
传统的能源体系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为主,主要通过燃烧释放能量,再转换成电力、动能等可供使用的能源。新型能源体系则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想要高效利用新能源,相关的能源利用设施也需要进行改进。
基于全世界最庞大的新能源基础设施,中国厂商在适配国内应用场景的同时,也在为全世界的能源利用设施改进提供新的方案。
长江电工集团是一家主要从事智能电网和新能源设备制造和建设的企业,产品除了传统的智能配电柜外,还包括新能源升压变电站、智慧储能一体柜、一体化直流充电桩等适配新能源发电场景的输变电设备。
长江电工集团研究院院长周鹏告诉经济观察报,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特点,新能源升压变电站需快速调节电压以应对风光发电波动,智慧储能一体柜需实现“削峰填谷”,直流充电桩需满足高功率快充需求。与传统设备相比,这些设备更强调智能调控与场景适配。
周鹏说,目前海外市场对于国内输变电设备需求旺盛,尤其是新兴市场基建需求大,市场前景广阔。公司目前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推进新能源升压变电站、第三代人工智能柜等产品进入东南亚、中亚、非洲、美洲等市场,参与迪拜光伏、坦桑尼亚港口、巴拿马机场项目。未来将深耕新兴市场,扩大智能设备出口份额。
谢洪潮也介绍了盛隆电气在制冷方面的研发成果:中央空调占到工业建筑能耗的30%—40%,传统上是被动调节冷机运行,无法预测制冷负荷。通过盛隆电气的AI(人工智能)算法,能够让冷机实现直接供冷、湿冷、蓄冷,同时合理匹配峰平谷电价,实现节能。
据华润电力介绍,由于新能源具有波动性的特点,华润电力正在建设虚拟电厂,通过分散可调资源协同响应,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提高电网可靠性和社会应急响应能力。
国内厂商的供应能力不仅限于单一产品,也有企业正在探索以“零碳园区”为主的综合能源服务体系,实现终端能源用户的整体清洁化。
比如,长江电工集团通过部署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设施,配套全铁液流储能系统,结合能源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整合节能、固碳等措施,实现园区碳排放平衡。在远景能源为星巴克中国打造的绿色供应链中,也集成了2.6万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板、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碳管理平台等多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