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咬牙借钱验资买的“潜力盘”,现在价格已经跌去40%,挂牌半年才终于成交。”
2018年,全国房子市场异常火热,李嘉诚却一语中的,“未来5年房价面临大洗牌,刚需有钱买了没事,炒房?该收手了。”
当年这话被无数人嘲笑,如今回过头去看,这位老人的话句句成真——从高点下来,全国房价普跌30%,部分地区房价甚至降幅达到70%,
上海闵行高新花园,价格从9.8万跌到了4.6万,依旧没有接盘,北京某学区房从10万跌到了5.2万,买房人依旧在讨价还价;我们老家的小县城里,原来1.2万的单价,现在已经有人降价4000卖房。
更为扎心的问题是,全国城镇接近45%的家庭手握着2套甚至更多房产,相当于近半数家庭的财富命脉都拴在了钢筋水泥上。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接下来,他们将面临的结局或超出我们过去的想象!
01、 持房成本飙升,现金流成了“绞索”
以前囤房感觉就像是存黄金,觉得只要拿手上时间越久,以后就越值钱。可如今,转眼却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2025年不少城市迎来物业费降价,但是绝大多数小区物业费依旧是居高不下,而且伴随着物价、人工成本的上涨,未来这笔钱只会越来越多。
就算没有年年上涨的物业费,但以后,每月物业费加维修基金,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比如北京朝阳某高端小区,这笔缴费每月就差3000块,更别说以后加速试点扩围的房产税。
专家预计,这笔费用从二套房开始,都将纳入征税范围,一线城市一套500万的房子,每年少说都得交五六万的税,抵得上普通家庭全年的伙食。
更让多套房家庭失眠的是收入缩水,2025年经济通缩压力未消,开工厂的几个哥们都说:“去年压缩工人60%,以前老板负责赚钱,老板娘负责貌美如花,现在?老板、老板娘、千金、少爷齐上阵,流水线、厨娘、前台、后勤,全都一手掌握。
面对打工人吐槽降薪,老板们也很委屈:“两套房月供2万,不节省开支,扛不过半年。”
02 资产缩水,郊区房成了“不动产”
李嘉诚当年提醒大家,买房地段很重要,有的人不信邪,偏偏深信了被炒热的“潜力新区”,掏空家底高价买入。
如今呢?原形毕露:某二线城市新区夜间亮灯率不足30%,二手房挂牌价从1.1万/㎡一路降到6500元仍无人问津。
住进去的业主更是苦不堪言,当年承诺的配套全在纸面上,点个外卖,快递员都嫌弃太偏僻。
而且,这种分化情况一线城市也有,比如上海外环某盘三年跌去45%,而内环优质学区房跌幅仅15%。
行内精英销售说的更直白:“有好学区的电梯房还能谈谈价,远郊‘老破小’白送都懒得推。”
最惨的是三四线持有者,产业单一,人口外流,剩下的年轻人很多又不婚不育,结果当初150万买的房子,现在挂盘100万都无人问津,老业主哭诉:算上利息和装修的钱,净亏一套房。
03 变现困局,降价也难解“流动性危机”
市场信心不足,很多人都想割肉离场,但看看二手市场的“堰塞湖”:北京挂牌14.7万套,上海17万套,成都武汉重庆突破20万套…
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国有13个城市二手房突破10万套,房主降价15%成为常态。
另一边,开发商也在拼命降价卖房,郑州某个楼盘,“买新房送装修还返现10万”,直接把同地段二手房逼入死角。
而且现在买房人越来越聪明,宁愿买现房,也不愿意买新房,但挂牌量持续上升,成交周期也在不断拉长。
杭州的炒房客刘某,400万的房子挂牌价一路降到310万,苦等了15个月依旧未能成交:“看房的嫌贵,我嫌亏,耗着吧!”
04 政策转向,保障房冲击“以租养贷”梦
房子不好卖了,多套房家庭开始指着租金缓解压力,只是没想到,国家保障房计划给了当头一棒。
住建部明确,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各地也在加速收储商品房,用作保障房供给。但保障房月租仅占市场价的六成,这样的价格直接吊打租赁市场商品房。
于是,很多业主们已经开始“租金卷”,广州的房东李先生房租从6500每个月降到了4800:“扣完房贷倒贴2000,这哪是以租养贷?分明是贷款养租客!”
04、突围之路
面对困局,清醒者已开始行动:
①非核心资产价值越来越差,有业主果断降价抛货,止损少亏也是赚。
②提前还贷降杠杆,还了贷,“无债一身轻”。
③盯紧政策红利,以旧换新,老房换购改善新房,还能补贴几十万。
文末总结
李嘉诚的预言背后,是楼市逻辑的彻底颠覆——从“金融游戏”回归“居住属性”。
这个转变对于手握两套房的家庭来说,是时候明白一点了:当资产缩水快过还贷速度,或许壮士断腕,比望房兴叹更切实际。
上一篇:美团高管称不关注京东
下一篇:下一个风口,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