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特朗普挑起全球贸易战以来,中国不仅成为了第一个勇敢直面美国的国家,并因此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中国多次向那些试图与美国妥协的国家发出善意的劝告,希望他们能够与中国团结一心,共同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和贸易霸凌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谈判的进展明显缓慢,而愤怒的特朗普则开始向各国发出警告信。他威胁称,如果这些国家不与美国达成协议,他们将面临高达数倍的关税,这一手法无疑是他惯用的“极限施压”策略的再次上演。
各国对此事件的反应各不相同,但欧盟无疑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迅速宣布对美国做出让步,取消了原定于美国征收的数字税。然而,这种妥协没有换来特朗普的宽待,反而进一步激起了他对欧盟的攻击。
7月13日,德国媒体报道了特朗普的最新举措——他宣布从8月1日起,对来自欧盟的所有商品征收高达30% 的关税,远远超过了欧盟国家预想中的10%。这一消息震惊了欧盟各国,也让全球经济学家们感到不安,似乎经济衰退的阴影已悄然逼近。
对此,德国著名经济学家费希纳评论道,尽管如此巨大的关税调整可能是美国的预设“谈判策略”,但特朗普如此决绝的手段无疑是在对那些努力参与谈判并试图平息美国情绪的国家施加沉重的打击。
另一方面,由于欧盟内部存在诸多派别,各国在对美国的立场上难以迅速形成一致的声音。有些国家主张以对等措施反击美国,而另一些国家则倾向于采取和解的态度。例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同一天表示,为了“避免过度刺激美国”,欧盟决定将相关反制措施的时间延长至8月初,以便为即将展开的谈判留出足够的空间。
到底为何欧盟会如此被动呢?若我们将中国与欧盟所遭遇的情况进行对比,便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越是对美国采取强硬姿态的一方,特朗普对其反而会更为谨慎。比如,特朗普在稀土问题上碰到了中国的“铁板”,随后选择了“冷处理”与中国的关税问题,并试图通过施压其他贸易伙伴减少与中国的贸易,以间接削弱中国在谈判中的筹码。与之相反,欧盟从一开始便表现出极大的软弱,甚至在北约峰会期间,一些欧盟官员竟对特朗普称其为“爸爸”,这无疑显示了他们在与美国交往时的“被动性”,并直接导致特朗普认为欧盟是个可以轻易对付的对象,进而提出了30%的关税。
更加致命的是,冯德莱恩之后的表态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在特朗普宣布征收关税后,欧盟不仅没有迅速反击,也没有像中国那样勇敢地与美国正面交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或许会在此刻应验,特朗普的关税生效后,欧盟可能依旧缺乏对等反制的勇气。事实上,在应对美国的贸易问题上,中国早有明确表态,呼吁各方以更为强硬的姿态对抗美国的关税政策,但欧盟却在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的同时,对特朗普却低头屈膝,最終落入今日的困境,实在是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