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里,青年群体已然成为消费与文旅领域的先锋力量,他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在引领全新潮流。《YOUNG生活》栏目汇聚专业视角,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分析,为你呈上全面且深刻的洞察,助你深度理解青年群体的消费与文旅观念,轻松把握时代发展的新动向。通过阅读文章,把握消费动向,紧跟时代潮流,丰富谈资,拓宽视野,打破年龄与观念的壁垒,让青年群体实现更好的交流互动,共同拥抱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
每一期,都是一次探索青年潮流生活的奇妙之旅,期待与你共赴这场精彩之约!
悦己消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跻身年轻人的“生活刚需”。盲盒打开的瞬时惊喜、收藏谷子的陪伴感、徒步露营的松弛节奏、沉浸式戏剧/剧本杀实景演出/脱口秀演出的代入体验、虚拟偶像/虚拟恋人的情感投射......它们不再仅是消遣,更像是精心调配的“精神非处方疗愈剂”——这届年轻人正在一次次悦己消费中锚定意义,于写字楼幕墙之间,悄然构筑起一座座可即时栖居、用以抵御日常磨损的灵魂绿洲。
年轻人消费图鉴: 体验消费+自我成长+健康悦己
在城市生活的高压态势下,露营与徒步成为逃离喧嚣的“快捷键”。
▲城郊的露营者在山林间搭起帐篷。来源:百度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已达到1334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2483.2亿元,带动整体市场规模达到1.44万亿元。每到周末,城郊的山林间,彩色帐篷便如雨后蘑菇般生长起来,登山鞋丈量古道的脚步声,奏响了释放写字楼压抑心情的旋律。
不少徒步者、露营者都有着深刻的感悟:“去山野间走一走、跑一跑,工作上带来的烦躁和焦虑也能随着汗水排出体外。”
盲盒与谷子经济则展现着年轻人对“微小确定性”的追逐。2025年,我国盲盒市场规模预计达580亿元,占全球份额65%,年复合增长率28%。这种现象级的消费形式将情感价值、社交功能与不确定性的奖励机制相结合,重塑了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形成了一种低成本的情绪满足方式。
小李收藏的盲盒摆满整面墙,她表示:“生活中有太多求而不得,但拆开盲盒时,期待与惊喜带来的那种化学反应是即时又真实的。”数据显示,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已从2023年的1201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689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3000亿元。
动漫手办、角色周边不仅是商品,更是情感的载体。年轻人通过收集心仪角色的谷子,在现实世界中搭建起精神乌托邦,在同好社群的交流中,孤独感被消解,认同感被重构。
▲毛不易“冒险精神”巡回演唱会深圳场。来源:深圳龙岗发布公众号
这种对体验价值的推崇,在文化娱乐消费中尤为显著。话剧、音乐剧等沉浸式艺术收获高满意度,“一场演唱会带火一座城”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歌手巡演期间,举办地酒店预订量激增300%,周边商铺营业额翻番。这些账单支付的,本质上是“不可复制的记忆货币”——山顶邂逅的银河、万人合唱的震颤、散场萦绕的余韵......都成了忙碌生活里的珍贵补剂。
▲心理学自学入门的四门好课。来源:小红书用户吴斯末
与此同时,为“理想自我”投资的消费赛道也在持续升温。知识付费平台上,心理学课程、职场技能课的购买者中,30岁以下人群占比超过六成。
健身教练琦琦发现:“有人为了告别职场自卑来练体态,有人为了突破社交恐惧选择团体课程,健身不只是为了减脂增肌,还是自我重塑的仪式。”心理咨询室的预约名单同样满满当当,年轻人愿意为一小时的情绪疏导支付数百元,在分析师看来,这是“在不确定的生活里,为内心秩序购买保险”。
当下,年轻人的消费版图呈现出三大核心维度。体验消费领域,小众目的地搜索量激增,沉浸式剧本杀备受热捧,女性向游戏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展现出强大出圈能力和商业化潜力;自我成长赛道,知识付费课程,尤其是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相关技能课程购买率大幅提升;健康悦己范畴,助眠保健品销量暴涨,新中式养生食品市场广阔。
总体而言,这届年轻人正主动构建融合深度参与、情感共鸣、心灵治愈、高效学习与即时满足的多元化消费图景。
消费账单里,藏着一套“双标”逻辑
新京报贝壳财经《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矛盾:年轻人在日常消费与体验消费上,似乎奉行着“双重标准”:超四成受访年轻人购物时有比价行为,近两成更是“逢买必比”,穿梭于各大平台与实体店锁定最优性价比,仅5.81%的人会“不看价签直接购买”。
社交媒体内容、攻略类平台和评测类信息成为重要决策依据,28.05%的受访者会投入大量精力研读其他消费者的评价,38.48%也经常参考他人推荐,在消费前充分调查商品品质与价格,通过多平台搜索信息,只为找出 “最优解”。
▲《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来源:新京报贝壳财经
而当消费转向旅行、露营等体验式活动时,精算逻辑便悄然退场。超过七成年轻人每年至少旅行一次,46.36%多次出游,39.12%的旅行预算为5000—10000元,24.9%甚至 “不设预算”。
在住宿决策因素中,价格敏感度跌至倒数位置,年轻人更愿意为独特体验、个性化服务和品质享受支付合理溢价。
点外卖时凑满减、囤优惠券,将每一笔日常开销压缩到 “性价比峰值”,但面对体验型消费时,也能展现出慷慨:这种看似分裂的消费选择,实则是年轻人对价值的重新排序——在精打细算与 “任性挥霍” 之间,搭建起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木。
年轻人掏钱买单,图的早已不是简单的商品本身,真正在“购买”的,是那些在真实生活中可能稀缺或昂贵的“情绪刚需”。
花在露营装备上的钱,买的是通往山野的 “临时通行证”,是能大口呼吸、放空发呆、重获心灵自由的珍贵空间;盲盒被一次次拆开,隐藏款的惊喜之外,更深层的满足在于拆盒动作带来的微小掌控感,在充满变数的世界里,这套 “支付、拆封、获得” 的流程提供了仪式化的确定性。
与AI彻夜长谈、为虚拟偶像打榜应援,购买的是量身定制的 “低风险陪伴”,规避了真实人际关系的摩擦消耗,成为孤独心灵的数字化慰藉。
这些被精心运营、明码标价的“通行证”“确定性”与“拟态亲密”,共同指向一种新兴的消费形态——“情绪现货”。它们如同可直接购买的“现货”,被年轻人用来即时填补内心的空缺。
花钱购买无形的情感体验,这种看似矛盾的消费逻辑,实则是年轻一代的生存策略:选择将金钱转化为体验、成长与情感联结,在代偿性满足与自我疗愈之间,探寻个体存在的真实感与重量。
正如“00后”女生西西岛说:“我所以为的消费自由,是能够将每一分钱花在自己真正看重、真正能带来满足感的地方。”
点击支付的那一刻
这些新兴消费方式,正实实在在催生着充满活力的新产业——盲盒背后的创意设计浪潮、电竞皮肤驱动的数字艺术繁荣、虚拟偶像带动的庞大内容生态、宠物陪伴需求拉动的服务与科技革新......
然而,这股需求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映照出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深层课题:当最朴素的情感需求——渴望被理解、被接纳、与他人产生联结——越来越依赖购买特定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当“情绪价值本身成为一种标价出售的商品”,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让真实的情感联结方式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形”?
盲盒的收藏执念、电竞皮肤的即时焕新、虚拟偶像的打榜应援、宠物陪伴的情感寄托......这些看似各异的消费现象都共同指向年轻群体对即时、可得的心理支持与社交满足的强烈诉求。
▲泡泡玛特molly系列盲盒手办。来源小红书用户:江孟宁
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背景下,当传统的人际纽带变得稀疏或响应滞后,这类消费便像应急的“情绪创可贴”,能迅速缓解当下的孤独与焦虑,填补特定时刻的情感空缺,提供即时的心理缓冲。
它不仅清晰映照出年轻一代对情感联结与情绪价值的高度需求,也折射出社会支持系统存在的结构性短板。
高强度职场压力压缩了深度社交所需的时间与心力——朋友聚餐、深入谈心这类需要持续投入和“情感续航能力”的活动变得奢侈。
结束漫长通勤回到家中,上班族们往往已无力以“开机”的状态进行社交充能。当精力耗尽,“快充式”消费便成了最顺手的情感替代品。
我们需要构建更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唯有当年轻人能在真实、丰富、可及的社会联结与支持网络中便捷地获得情感慰藉与价值认同,为“情绪价值”付费的行为才会变得单纯,成为众多选项中的一种合理补充。
年轻人多元的消费选择,恰似观察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复杂的社会光谱与心理动因。这不仅是社会现象,更是推动社会生态向更健康、更支持青年全面发展方向演进的关键契机。
包括但不限于:强化普惠性的情感支持网络,拓展可及的精神成长与社交空间;加大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如图书馆、社区中心、低价文体活动),创造更多低门槛、高质量的社交与休闲场景,让精神滋养和人际连接触手可及;引导社会舆论更全面地呈现人生的丰富性与幸福感来源,主动缓解年轻人的社会比较焦虑与身份认同压力......
理解这些消费现象及其催生的产业,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向我们抛出了一个时代之问:在科技狂奔、社会结构剧变的今天,我们能否畅想这样一个未来——年轻人既能自由选择丰富多样的情绪体验,享受市场创新带来的便利与乐趣;同时,也能轻易地、低成本地触碰到那些不必购买的、真实可持续的情感联结与人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