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荒漠深处,一桶重不足百公斤的黄色铀饼缓缓下线,全球铀资源垄断的铁幕从此被撕开一道裂口。
2025年7月12日,内蒙古鄂尔多斯戈壁滩上,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产出第一桶天然铀。这桶散发着金属光泽的“黄饼”,重量不足百公斤,却承载着中国核工业七十年的夙愿。
项目从开工到产出首桶铀仅用一年,创下我国天然铀产能项目建设的最快速度。而在它背后,一场改变中国能源安全格局的技术革命正悄然改写国际铀资源竞争规则。
铀资源是核能发电的核心燃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而中国天然铀产业长期面临“守着金山要饭吃”的尴尬处境。地质勘探早已探明,我国北方松辽、二连、鄂尔多斯等盆地埋藏着数十万吨砂岩型铀矿。
这些低品位矿床如沉睡的巨人,传统开采技术束手无策——要么破坏生态环境,要么成本高到毫无经济性可言。于是,中国铀资源对外依存度曾高达83%,每进口一公斤铀,不仅要承受国际市场剧烈波动,更要面对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
“国际铀价因局部冲突飙升时,我国核电企业运营成本急剧增加”,一位业内专家曾如此描述被“卡脖子”的切肤之痛。某些资源大国甚至以“供应限制”为筹码,试图影响中国的能源战略布局。核能产业的“饭碗”,曾长期端在别人手里。
“国铀一号”的核心突破在于CO₂+O₂地浸采铀技术的创新应用。这项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矿山开采模式,堪称给地球做“微创手术”。
通过特制钻孔,工作人员将含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溶浸液精准注入地下铀矿层,让铀元素在地下直接溶解。含铀溶液被抽至地表加工,全程**无需开挖地表**,最大限度保护了生态环境。
这项技术的神奇之处更在于“点石成金”:
- 将铀矿开采边界品位从万分之五降至万分之一,盘活数十万吨“呆矿”
- 污染物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90%以上
- 单个矿山每年可消耗3万吨二氧化碳,助力碳中和目标
在鄂尔多斯控制中心内,工程师轻点鼠标,地下数百米的溶浸过程实时呈现屏幕上。“国铀一号”建成的国内首个智能化远程管控中心,使铀矿开采进入“千里之外,一键采铀”时代。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优化生产过程,将效率提升40%,人力成本降低一半。
“国铀一号”的突破价值,首先体现在国家能源安全维度上。中核集团中国铀业董事长袁旭指出:“该项目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天然铀保障能力,盘活北方盆地数十万吨复杂砂岩型铀资源,把‘呆矿’变成‘宝藏’。”
据规划,项目全面投产后,我国天然铀产能三年内将实现翻倍。到2028年,**铀资源自给率有望突破70%**,彻底扭转对外依存度过高的被动局面。
这项突破意味着中国核电发展将摆脱“无米下锅”的困境。当在建和在运核电机组规模不断扩大时,稳定可靠的铀原料供应成为支撑“核能强国梦”的根基。从此,中国核能产业的“饭碗”真正端在了自己手中。
“国铀一号”的诞生,其影响早已超越国界。全球铀资源分布极不均衡,70%的铀矿长期被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等少数国家垄断。欧美集团牢牢掌握定价权,中国作为最大进口国却缺乏话语权。
如今局面正在逆转。中国不仅突破技术封锁,更形成规模化、绿色化的开发能力。这一“中国方案”已吸引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等资源大国关注并寻求合作。
技术输出正取代资源进口,成为我国参与全球铀资源竞争的新筹码。
业内专家预测,随着自主开采标准和环保规范输出,中国将从“资源进口国”转变为“技术输出国”,打破欧美在铀矿采冶领域的技术垄断。全球铀资源竞争规则,从此有了中国变量的参与制定。
铀矿革命的价值最终将渗透进普通人的生活。随着天然铀产能提升和核电成本下降,家庭电费支出有望变得更加亲民。更直接的影响在医疗领域——铀浓缩过程中产生的医用同位素,将因产量增加而大幅降价,预计降幅可达70%。
这意味着更多癌症患者能用得起靶向治疗药物,生命健康获得更强保障。从能源安全到民生改善,从产业升级到国际竞争,“国铀一号”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高度智能化矿山的网络安全防护、鄂尔多斯盆地复杂地质结构下的溶浸液泄漏风险、以及国际市场上传统铀资源强国的竞争压力。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持续应对。
夕阳为鄂尔多斯戈壁滩上的“国铀一号”厂房镀上金色。这桶黄色铀饼承载的价值远超出金属本身——它象征着中国在能源安全道路上的坚定与自信。
从此,中国在核能领域有了更多底气:当铀原料不再受制于人,004核动力航母的建造或将提速,新一代核动力舰艇的蓝图不再遥远。
全球铀资源垄断集团已感受到震动。未来铀资源版图上,中国不仅是需求方,更是技术标准和行业规则的制定者。从戈壁滩上的一桶铀开始,世界核能格局正在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