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欧洲议会以523票赞成、75票反对、14票弃权通过了一项决议,强烈谴责中国限制稀土出口。议会认为,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毫无正当依据,并带有明显的胁迫性,指责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准垄断地位”使其对全球经济具有巨大影响力。此决议一出,立即引发了中国驻欧盟代表团的强烈反应。代表团表示强烈不满,明确反对欧洲议会此举,并要求其停止将贸易与经济问题政治化。
从5月13日开始,美国便与中国展开了激烈的稀土博弈,尽管这场斗争持续了两个多月,但其中有些进展确实出现了。美国在民用高科技领域的稀土出口限制有所松动,部分稀土磁铁企业抱怨审批流程繁琐,批准率仅为3%,且审批周期长达45天。然而,难道美国真不知道中国心里有数吗?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将稀土资源塞进自己的产业链,甚至希望为军工业提供更多原材料。中国并非盲目无知,心里早有对策。
欧洲似乎也在模仿美国的做法。自5月13日以来,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多方面制裁,禁止华为使用昇腾芯片,限制中国留学生的数量,暂停EDA软件出口,甚至停止C919发动机的出口,尽管这些措施最终换来了若干进展,尤其是在科技领域的放松限制。欧盟似乎也准备跟随美国的脚步,于6月中旬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调查,并于6月20日宣布禁止中国企业参与价值500万欧元以上的欧盟医疗器械公共采购项目,试图通过施加压力迫使中国做出让步。
然而,中国显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很快,中国对欧洲部分原产地的商品展开了调查,并于7月6日宣布实施新的政策,排除欧盟企业在4500万元以上的政府医疗器械采购项目。欧盟似乎未曾预料到中国的反击,认为自己在中美贸易战中占得便宜,认为中国一定会为了对抗美国而拉拢欧洲,进而纵容自己对中国采取各种“操作”,而不必担心任何后果。
事实上,欧洲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存在严重误判。美国曾一心挑起俄乌战争,目的就是破坏欧洲的能源供应链,然而欧洲却不自觉地深陷其中,甚至站在了美国一方。2024年4月2日,美国向全球发起关税大战,然而中国顶住了美国的压力,使得欧洲松了口气,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敌意,这也让美国尴尬万分。如今,欧洲却试图再次站在美国一方,对中国施压,要求中国在稀土问题上作出让步,这显然是一种过度自信,也失去了对中国的基本尊重。
面对这样的局面,显然中国不可能袖手旁观。中国一贯支持欧洲保持独立,避免成为美国的附庸,但欧洲似乎并不领情,反而认为中国没有给足够的“补偿”,所以并不愿意采取独立立场。马克龙一心想要成为欧洲的领袖,却未曾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他一方面试图借助中国的支持来增强欧洲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在与美国的压力下显得软弱无力。
马克龙的失败正是欧洲的写照。欧洲各国之间缺乏协调与合作,这一点在俄乌战争中尤为明显。在美国的压力下,欧洲的多个小国连乌克兰援助费用的分摊都没能达成一致,彼此间充满了推诿与争斗,谁都不愿意为他国出资,却又都不敢真正反对美国。更为关键的是,欧洲似乎没有认识到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立场。俄罗斯之所以与乌克兰爆发战争,正是因为不希望北约在其家门口存在,而如今,欧洲却在一意孤行,提出所谓的“维和部队”问题,真让人无法理解。
对于稀土问题,中国的立场并不复杂。美国与欧洲之所以对中国的稀土资源有所“紧张”,是因为它们希望通过限制中国的高科技装备进口,特别是芯片领域的高端光刻机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没有立即反击,可能是因为暂时没有足够的反制手段,也可能是不想彻底翻脸。然而,正如中国在稀土领域的绝对话语权所展现的,中国已经掌握了全球稀土产业链的关键控制权,稀土提纯技术早已达到了全球顶尖水平。
回顾历史,早在2010年,中日因钓鱼岛事件爆发的稀土之战便让世界震惊。尽管美国和欧洲联合起来将中国告上WTO,最终中国败诉并重新开放了稀土出口,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美国投资了10亿美元恢复芒廷帕斯稀土矿的生产后,最终又因中国的竞争力而陷入困境,欧洲和美国曾经自信地认为自己可以依赖进口稀土,却未曾料到中国的崛起。
如果欧美能够通过光刻机限制中国的科技发展,那么中国完全可以利用稀土资源对欧美进行反击。毕竟,稀土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资源,欧美完全有能力在自己控制的矿区开采,依靠自己的技术和资源恢复稀土供应。中国对于这种过度依赖进口的做法并不感冒,反倒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总的来说,欧洲如果想继续在与中国的博弈中占得上风,必须付出实际代价。中国始终倡导公平交易,而不是像欧美那样以“信守承诺”作为幌子,做出各种违背商业伦理的行为。要是欧洲真心想合作,那就拿出真金白银来换,而不是在背后搞小动作,随意挑起事端。如果没有这个诚意,最好保持沉默,因为没人会当你们是哑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