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美国多次实施的不公平政策之后,中国最终决定利用稀土作为反制武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稀土的管控,防止其非法流出。然而,尽管中国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疏漏依然出现。
近期,一家西方媒体披露,在中国的严格稀土管制下,美国依然成功获得了大量稀有矿物。如今,稀土继续以不同的途径流入美国,而那些向美国提供稀土的国家,大多数是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该媒体指出,自从去年中国开始实施出口限制之后,泰国和墨西哥对美国的锑出口量大幅增加。数据显示,从去年12月到今年4月,美国从这两个国家进口了超过3800公吨的氧化锑,这一数值已经超过了过去三年美国从这两个国家进口的总和。
与此同时,泰国和墨西哥对中国锑的需求也大幅上升,成为中国锑出口的前三大市场。而在2023年时,这两个国家的进口量甚至连中国前十的排名都没能进入。此外,这两个国家的锑冶炼能力相对有限,墨西哥的冶炼厂直到今年四月才重新开工。由此可以推测,泰国和墨西哥很可能成为了中美之间的“中介商”,通过转卖稀土来牟取利益。
此外,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矿产公司透露,尽管中国实施了稀土禁令,但他们每个月依然能通过一个亚洲国家的货运公司,获得约200公斤的镓。这些镓矿包裹被重新贴上铁、锌等其他产品的标签,再运往美国。这些行为显然规避了中国的出口管制,表明中方对稀土流向的监管存在较大漏洞。
对于中国来说,稀土被他国转卖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链条过长、利益驱动以及监管的难度。首先,稀土从出口到最终使用,可能经过多个国家的转手。例如,中国将稀土卖给泰国,泰国可能会对其进行简单加工,并以“加工品”名义转卖给需要稀土的其他国家。这种多层转卖方式,绕开了中国对特定国家的出口限制,而中国也很难追踪每一批货物的最终去向。其次,稀土作为制造芯片、能源设备以及军工产品的必需品,需求巨大,但供应集中。一些国家通过低价从中国进口稀土,再以高价卖给其他国家,赚取差价,诱使部分国家铤而走险,冒险从中获利。最后,由于监管链条的复杂性,中国很难在货物出口后直接干预其他国家的处理方式。一些国家甚至通过混入其他产品,或利用虚假订单等手段,来掩盖稀土的实际流向,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泰国和墨西哥依靠中国对它们的信任,并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将稀土转卖给美国。这种行为无疑是在明知法规的情况下违反规定,属于“知法犯法”。如果这种情况没有得到及时遏制,未来中国的稀土出口禁令很可能会失去实际效力,反制美国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商务部已经紧急采取行动,部署开展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的专项行动。预计中方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力举措,以打击倒买倒卖的中介商。
首先,必须从源头上加强管控。根据中国最新实施的《矿产资源法》,将36种矿产列为战略资源,若有违规出口行为,将面临高达货值10倍的罚款,甚至可能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出口的国家还将面临进口量限制。中国需要建立一套全链条的追溯系统,从稀土出口到最终使用,给每一批稀土商品附上电子标签,记录其流向、加工环节以及最终买家。如果发现有转卖行为,能够迅速追溯并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其次,单靠限制出口是不够的,中国还需加强本国产业链的建设。过去,中国多出口初级稀土产品,如稀土原矿和粗加工品,而这些产品常常被其他国家精加工后以更高价格卖回中国。因此,中国应加大对稀土深加工能力的投入,生产更多的稀土永磁体和高端材料,增加稀土的附加值,从而使其他国家更难通过转卖牟利,从根本上减少其转卖的动力。
对于那些参与转卖的国家或企业,中国还需要明确的惩罚机制。例如,可以暂停后续的出口配额,列入“失信名单”,或者提高合作门槛,增加不良企业的交易成本。通过这些措施,让那些从转卖中获得的利益远不及可能承担的损失,从而让他们不敢轻易冒险。
最后,光靠中国一国之力并不足以有效监管稀土流向,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稀土的转卖通常涉及多个国家,因此,推动国际合作至关重要。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签署稀土贸易溯源协议,明确规定不得转卖稀土,转卖行为需提前报备。对于那些违规的国家和企业,采取联合限制措施,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无法获得交易机会,从而减少稀土转卖的空间。
总体来说,稀土转卖问题提醒了中国,资源的管控不仅仅停留在“堵”的层面,更多地应通过“疏、盯、联”来构建更加牢固的防线。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资源,掌控全球稀土产业链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