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白狐财经
郑志雯和父亲郑家纯
作者 | 星昊
在香港商界叱咤风云半个多世纪的郑裕彤家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
这个曾与李嘉诚家族比肩的香港传奇财阀,旗下旗舰企业新世界发展深陷流动性困境,34亿美元永续债利息延期支付引发市场震动,875亿港元救命钱能否如期到位,牵动着资本市场神经。
从珠宝大王到地产巨擘,郑氏家族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又能否渡过这次危机?
01
生死时速:875亿港元再融资倒计时
2025年6月,香港中环新世界大厦内气氛凝重。
郑氏家族掌门人郑家纯正亲自督战一场关乎家族命运的谈判——新世界发展高达875亿港元的贷款再融资协议,必须在6月30日前获得超50家贷款银行的书面同意。
这笔巨额融资的成败将直接决定这家拥有53年历史的老牌房企是否会成为香港首个"爆雷"的头部开发商。
美银证券6月24日消息称,谈判仍在进行,但截至发稿尚未有正式协议落地。根据计划,若融资获批,新世界将把其中约635亿港元用于偿还2025年、2026年到期债务,约240亿港元覆盖2027年到期债务。这将是郑氏家族的"救命钱",为企业赢得宝贵的喘息机会。
时间回溯到5月30日,新世界发展突然发布公告,宣布旗下子公司发行的四只永续证券将递延分派,涉及金额达34亿美元。
这是新世界发展上市20年来首次债务违约,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股债双杀",公司股价单日暴跌逾6%。虽然公告解释为"当前市场环境下优化资金安排",但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公司流动性紧张的无奈之举。
更令投资者担忧的是公司账本上的数字:截至2024年底,新世界发展借款总额高达1510亿港元,净负债率达57.5%,远超港资房企传统的30%安全线。其中短期债务尤其令人心惊——一年内到期需偿还的债务为322.1亿港元,而公司账上现金仅有218亿港元,偿债缺口超过百亿。
"这就像信用卡逾期,滞纳金会越滚越大。"金融分析师赵亮如此评价永续债延期支付的后果。
虽然此举不会立即触发违约,但利率可能跳升至10%以上,进一步吞噬现金流。面对危局,76岁的郑家纯不得不亲自出马,展开一场家族保卫战。
02
激进扩张埋祸根:第三代掌舵人的"文化商业"豪赌
新世界发展的困境,与其说是市场环境所致,不如说是战略失误的必然结果。这场危机的根源,直指郑家第三代核心人物郑志刚的扩张策略。
2020年5月,时年41岁的郑志刚接任新世界发展行政总裁,成为集团实际掌舵人。这位哈佛大学毕业的"富三代"与大多数企业传承人不同——他没有选择金融、经济等商科专业,而是主修东亚研究,后往日本京都留学一年专修日本艺术和文化。艺术已融入他的血脉,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商业决策。
郑志刚
郑志刚上任后力推"文化商业"概念,加速扩张其2008年创立的K11品牌。在他的主导下,K11从香港的几家扩展到中国内地的26家,合计达到38座。截至2024年,K11已在大中华区10个城市运营34个项目,总楼面面积达273万平方米。
与传统商业不同,K11将艺术、人文与自然三大元素融合。上海的K11有自营美术馆,定期邀请国际艺术家办展;香港的K11建有一面2500平方米的绿植墙,商场大厅实现自然光照明……
这些创新理念确实领先内地同行至少10年。郑志刚的抖音账号拥有281万粉丝,他频繁通过社交媒体宣传K11的艺术理念,被媒体称为"网红总裁"。
但现实格外骨感。"K11在内地的所有商场销售额加在一起,可能还抵不过一个万象城。"一位知情人士在2024年10月如此透露。社交媒体上,许多网友评价K11"不接地气"——每天来拍照打卡的人流不断,但真正消费的没几个。2023年,内地K11商场平均出租率仅为78%,远低于香港的90%以上。深圳旗舰项目K11 ECOAST开业首年就亏损高达2.3亿港元。
更致命的是,郑志刚打破了港资房企低杠杆的传统,效仿内地房企的高周转模式。在扩张过程中,他将净负债率从传统港资的30%以下,拉高至2023年的49.8%,并大量发行年利率高达8%以上的永续债。2021年内地楼市下行期,他仍"逆势囤地",以超过200亿港元重仓大湾区旧改项目。然而市场反应冷淡,不少项目去化率不足40%,地块估值大幅缩水。
新世界发展的困境,与其他港资地产商形成鲜明对比。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早在2020年就主动收缩内地投资,保持负债率仅26.3%;新鸿基郭氏家族恪守保守投资原则,从不盲目扩张。这些老牌港企之所以能穿越周期,靠的是对市场的深刻理解。他们深知城市化红利终将消退,且香港市场比内地早发展三十年,已经历过完整周期。
"郑志刚身为'富三代',虽有理念、有热情,却缺乏周期意识。"一位市场观察人士分析,"他赌'内地消费升级'、赌'文化商业爆发',结果踩错了节奏。"
2024年9月26日,郑志刚突然辞去行政总裁职位,同时卸任新世界百货中国董事会主席、周大福执行董事等职务,唯一带走的是K11的独家管理权,由其全资公司以2.09亿港元买下5家K11关联运营公司。他的继任者马绍祥仅任职两个月也辞职了,现任CEO黄少媚成为一年内第三位掌舵者,反映出管理层持续动荡。
03
郑氏家族的"七招减债"自救行动
面对危机,郑氏家族正多管齐下展开自救。
2024年2月,新任行政总裁黄少媚提出"七招减债"策略,核心是暂停派息保留现金、加速资产处置和强化销售回款。
资产大甩卖成为最直接的变现手段。2024财年,公司已出售非核心资产回笼80亿港元,包括香港荃湾愉景新城商场及深圳前海周大福金融大厦部分权益。2025年,资产出售目标进一步提高至260亿港元。有消息指出,公司还计划出售杭州一栋甲级写字楼,估值约10亿元人民币。
销售端也在努力提振。2024年7月至2025年5月,新世界发展合约销售额达248亿港元,完成全年目标的95%,其中内地市场贡献超过七成。管理层甚至将今年内地的销售目标由110亿元调升至140亿元人民币。
为稳定市场信心,郑氏家族成员以个人行动释放积极信号——郑家纯配偶叶美卿斥资1487万港元购入两套物业,CEO黄少媚以5488万港元购入一套房产。这种"自购"行为虽杯水车薪,但意在向市场表明管理层与公司利益深度绑定。
在管理层调整方面,郑家纯展现出老辣的手腕。2024年4月,他将女儿郑志雯纳入新世界核心管理层,获委任为提名委员会成员。郑志雯此前并未有地产经验,最早在周大福任职推动品牌年轻化转型,后进入酒店业主导瑰丽酒店集团的战略拓展。外界分析,这预示其正式进入接班"考察期"。
与此同时,郑家纯仍倚重职业经理人稳定局面。现任CEO黄少媚直接向其汇报,上任后明确表示:"未来集团以减低负债为首要任务。"她提出通过农地转换释放价值——新世界在香港北部都会区拥有1400万平方呎土地储备,3月已与招商蛇口合作启动首个商住项目,将提供2300套住宅。
标普全球评级在2025年2月的报告中警示:若香港出现大型开发商违约或债务重组,可能导致住宅楼价年内下跌5%-7%,一手成交量腰斩至1万宗。报告特别指出,市场对部分未获评级的本地开发商的信贷压力猜测升温。尽管新世界发展在1月公告否认债务重组传闻,但投资者担忧若发生重大信贷事件,将引发行业资金链紧缩。
04
家族商业版图:周大福的转型阵痛与新创建的稳健表现
郑氏家族产业版图横跨珠宝、地产、酒店、基建等多个领域,除新世界发展外,周大福珠宝与新创建集团的经营状况同样值得关注。
周大福作为郑氏发家之本,目前也在经历转型阵痛。2025财年(截至2025年3月31日),周大福营收、净利分别下滑至896.56亿港元和59.16亿港元。过去一年净关店905家,门店数减少至6644家,但平均单店月销提升至1000万港元以上。
面对挑战,周大福正加速品牌升级。2025年6月18日,公司公告拟发行88亿港元可转换债券,用于业务发展和店铺升级。这是自IPO以来公司在资本市场的首次重大交易。
同时,周大福在香港、上海等地开设5间新形象店,计划再增20家,并与知名IP推出联名系列,向高端化转型。
相比之下,由郑家纯次子郑志明操盘的新创建集团表现稳健。这家涵盖公路、保险、物流等业务的公司具有强抗周期性特点,2025财年上半年股东应占溢利同比上升15%至11.6亿港元,可动用流动资金总额达300亿港元,净负债比率维持在39%的健康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郑氏家族长孙郑志亮(注:部分报道中称郑志恒)掌管的新创建基础设施业务实力雄厚——手握15条高速公路、233架飞机租赁资产,公司存款高达108亿港元。这位哈佛毕业生在投资领域造诣颇深,其管理的公司市值超过三百亿,总资产达一千五百亿。
郑氏家族成员分工明确:郑志刚曾负责新世界发展与K11;郑志雯主导瑰丽酒店集团;郑志明掌管新创建;郑志亮专注基建投资。这种"分业而治"的模式既避免了权力过度集中,也发挥了各自专长。但如今,随着新世界陷入危机,家族资源正被迫向地产业务倾斜。
05
香港四大家族对比:保守者长青,激进者遇险
郑裕彤家族与李嘉诚家族、李兆基家族、郭得胜家族并称"香港四大家族",都以地产起家,但发展路径与现状却大相径庭。
李嘉诚家族以全球化布局著称。长和系业务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在欧洲配置了最大比例资产(约40%),在中国内地仅占10%。这种"安全至上"的策略使李氏家族在多次危机中安然无恙。2012年李嘉诚将实业部分交予长子李泽钜,完成平稳交班。
李兆基家族坚守"香港本位"。恒基兆业地产是香港最大地产开发商之一,港华燃气在内地25省份有212个项目。2020年李兆基以304亿美元净资产登顶香港富豪榜,其保守财务政策使企业负债率长期保持在行业低位。
郭得胜家族的新鸿基地产是香港土地储备最多的公司,坚持"选择性发展"策略,聚焦一线城市优质物业。北京APM商场、上海国金中心等标杆项目为其带来稳定现金流。郭氏家族2017年以404亿美元资产排名亚洲富豪家族第三位。
相比之下,郑裕彤家族的扩张最为激进。
郑志刚掌权期间,新世界发展净负债率最高达57.5%,永续债规模庞大。这种高杠杆策略在经济上行期能快速做大规模,但遇市场下行则首当其冲。
2025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上,郑氏家族排名第12位,财富218亿美元,已被其他三大家族拉开差距。
四大家族的对比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香港这样一个高度成熟的经济体中,保守的财务政策和稳健的扩张节奏才是长青之道。
郑氏家族当前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是其背离港资传统经营理念的结果。
06
结语:百年家族能否渡过至暗时刻?
郑裕彤1925年出生于广东顺德贫寒之家,13岁到澳门金铺当学徒,凭借过人胆识将周大福打造成珠宝帝国,又在地产业开疆拓土,最终跻身香港四大家族之列。他的人生是典型的香港传奇,白手起家、敢为人先。
如今,这个拥有95年历史的商业王朝正面临创立以来最严峻的挑战。6月30日的875亿港元再融资截止日近在咫尺,成败将决定新世界发展是获得喘息之机还是步入债务重组。即便渡过眼前危机,郑氏家族仍需面对长期债务偿还与业务重构的双重挑战。
商场保安老陈每天走过空荡荡的K11艺术长廊时总会想起郑裕彤时代的盛况:"那时新世界的楼盘开售,人龙能排几条街。现在这些艺术品好看是好看,就是太冷清了。"
这番感慨或许道出了问题的本质——当商业过度追逐艺术与概念时,是否已远离了最基本的盈利逻辑?
郑志刚的抖音账号停留在2025年5月,背景是香港K11 Musea的艺术展览,他笑容满面地向粉丝介绍艺术与商业的融合愿景。
这位"网红总裁"的社交媒体停更,恰似郑氏家族当前处境的隐喻——光鲜亮丽的表象下,是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香港商界素有"富不过三代"的魔咒,郑氏家族能否打破这一宿命?答案或许就在未来几个月见分晓。
无论如何,这场危机都将成为香港商业史上一个极具启示性的案例——关于传承、关于风险、也关于商业的本质。
(转自:白狐财经)
转自:市场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