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 月 30 日,伊利股份发布 2024 年年报,营收同比下滑 8.24% 至 1157.8 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 18.94% 至 84.53 亿元,扣非净利润降幅更是高达 40.04%。这是伊利自1992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利润 “双降”。
在2024年第四季度,伊利甚至亏损了24.2亿元,出现了近二十年来首次的单季度“亏损”。
这样的业绩表现引发了市场对乳业龙头的深度担忧。但透过数据看本质,这场调整也是乳品行业寒冬的缩影。
01
基本盘下滑,销售动力不足
针对营收下滑,伊利方面解释称,主要是本期产品销量减少、销售价格下降所致。
众所周知,液态奶是伊利的基本盘,占据企业超 60%的核心业务。2024年该块整体零售额市场份额继续稳居行业第一,市占率在31%左右。然而,伊利液态奶产品却是拖累公司业绩的主要因素,在2024 年的营收为750.03 亿元,同比下降12.32%,
尼尔森数据显示,国内液态奶全渠道销售额同比减少 3.7%,销量与均价分别下跌 5.1% 和 1.8%。这背后是消费场景收缩、替代品竞争加剧以及价格战常态化的综合结果。
受以上种种因素影响,伊利旗下的“金典”等高端产品增长乏力,而基础白奶又陷入价格战泥潭,曾经引以为傲的品牌溢价能力正被稀释,导致业绩大受影响。
同时,伊利相关产品也受到了市场需求波动及同业竞品挤压影响。近年来,蒙牛等竞品企业通过差异化产品组合以抢占市场份额,尽管伊利通过创新举措在常温白奶与酸奶领域维持了市场占有率,但叠加行业增速放缓、市场饱和度提升及增量消费群体缩减等因素,还是让公司整体销售增长动力不足。
此外,伊利的冷饮业务也在下滑,2024年全年营收为87.21亿,同比下滑18.4%。
02
大幅商誉减值,扩张背后隐忧不断
过去多年,大乳企吞并小乳企屡见不鲜。只是,当初的回旋镖又飞回来了。
伊利全年利润大幅度下滑,主要是受旗下两家公司商誉减值的影响。
2024年,公司合计提资产减值准备52.31亿元。其中,企业在2020年以62.45亿港元收购的澳优乳业,因2024年业绩未达预期,计提商誉减值30.4亿元;伊利另一子公司内蒙古康益佳生物技术公司也因经营不善计提减值4000万元。此次减值后,伊利商誉从50多亿元降至20亿元,属于战略投资失败后的财务出清。
有业内人士认为,伊利通过商誉减值,看似“壮士断腕”,实则是为曾经激进并购买单,并且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岂能轻易斩断。
在伊利发布的计提资产减值报告中,还发现不少“拖后腿”的项目影响着利润表现,暴露企业存在的一些隐忧。2024年,包含全脂奶粉、产成品在内的存货计提减值12.3亿元。产品市场需求变化、技术落后导致设备、建筑物闲置,带来固定资产和工程物资减值3.7亿元。原奶下行周期已持续三年以上,让部分原奶供应商还款能力下降,企业计提应收保理款、小额贷款、应收账款等信用减值5.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蒙牛也在年报中进行了商誉减值。具体来看,累计46.45亿元的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减值,均由旗下公司贝拉米产生,商誉减值和其他无形资产减值分别为11.55亿元、34.9亿元,其中其他无形资产减值均为贝拉米的商标。
在消费理性化以及消费观念变革的今天,扩张这颗蜜糖渐渐演变成砒霜,头部乳企已经很难承担过高的商誉压力,也暴露了企业管理层在并购后的品牌协同、资源整合上的难以为继。
03
供过于求引价格战,乳业进入寒冬
连从更宏大的视角看,不止是乳业龙头伊利步履艰难,其他乳企的业绩表现更是让人“揪心”。
据食评团队统计,在国内31家主要以乳品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中,有24家企业在2024年的业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还有16家企业出现了营收、净利润双降的情况,超过统计企业总数的一半。
其中,国内乳业第二大巨头蒙牛在2024年营收886.75亿元,同比下滑10.1%;归母净利润仅1.05亿元,同比下滑97.8%。光明乳业在2024年实现的营业收入为242.78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8.33%;归母净利润为7.2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5.36%。新乳业披露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06.65亿元,同比下降2.93%;实现归母净利润约为5.38亿元,同比增加24.80%。皇氏集团披露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实现营业收入约为20.46亿元,同比下降29.21%;实现归母净利润亏损约6.81亿元,同比下降1110.73%,由盈转亏。
有业内专家指出,乳业这一轮压力周期,核心原因是规模化牧场扩产、叠加了消费需求走弱。为了拉动销量,大量乳企不得不加大买赠促销力度。尽管近两年奶价下行周期,但许多乳企都并未真正享受到成本红利。有数据显示,牛奶、酸奶终端零售价自2023年初以来分别下滑5.2%、4.5%。而被动卷入价格战的区域乳企,陷入营收利润双降的境地。
伊利方面在总结过去3年趋势时也坦言,“2022年之前,需求增长,奶源也在增长。2022年突然之间消费出现下滑,并且规模化牧场占比提升……上游原奶产量没有及时根据需求下降而收缩,反而还依然在增长,矛盾突出,导致出现经销商库存变高、产品新鲜度不够、动销也变慢,渠道积极性也下降等问题”。
综合来说,市场环境变化、原奶供给过剩、需求不及预期等老生常谈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乳业赛道内的每一位成员,伊利也不例外。
04
多维转型调整,何处才有曙光?
面对行业侵袭而来的寒意,伊利在新品类开拓和市场营销上动作频频,希望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其中一个重点方向就是奶粉业务。
作为伊利重点布局和培育的第二增长曲线,奶粉业务在2024年逆势爆发,报告期内,伊利奶粉及奶制品营收296.75亿元,同比增长7.53%。
不过,此次增长主要是由于龙年效应,报告期国内新生儿数量达到 954 万人,较上年增加 52 万人,带动一段婴幼儿奶粉正增长,具备较大的偶然性。未来随着生育观念的改变,婴幼儿市场需求还能不能继续维持,存在一定疑虑。
与此同时,飞鹤、君乐宝等其他同行业正在通过配方升级和营销轰炸抢占高端市场。因此,伊利在奶粉领域面临的压力,依旧不容忽视。
近年来,伊利大力开发口味奶赛道,上市“优酸乳”金装果粒牛奶饮品、“伊利”枸杞红枣牛奶等产品,并推出 PET 瓶装“伊利”草莓生牛乳和香甜生牛乳,拓展户外即饮市场增量。但从结果来看,消费者在经济大环境偏冷的背景下,对于这些“可有可无”的花样产品热情不高。而且,风味奶业务虽稍有增长,但在液态奶业务中占比仍小,无法真正帮助伊利扭转下滑大局。
作为国内千亿规模的行业龙头,伊利一直有冲击“全球乳业三强”的目标。但其管理层却直言,客观来说,海外业务在财务报表层面对公司的贡献还比较小,且由于乳制品产业链条复杂,公司对国际化业务不抱着会突然爆发性增长的预期。
此外,伊利还在计划扩张纯净水,涉足无糖茶、人参枸杞养生水、方便食品、咖啡、零食、调味品等多个赛道。多方押宝以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只是不知何时才能开花结果。
在乳品行业集体进入寒冬的时期,即便是行业龙头也无法置身事外。而未来该如何走出困境,伊利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