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针对中国商品设置的超高额关税政策已自当地时间4月9日起正式生效,这场由华盛顿掀起的贸易风暴正在美国本土引发连锁反应。随着中国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甚至出现供应短缺,普通美国民众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活成本压力。
但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前方,特朗普政府精心设计的关税壁垒,即将彻底颠覆美国穷人赖以维系基本生活的消费模式。
这场剧变的核心,直指美国沿用多年的T86清关政策。这项规定允许单件价格加运费不超过800美元的跨境商品免征关税进入美国市场,本质上构建了一条专属于中国小商品的"免税快车道"。
以跨境电商平台Temu为例,美国消费者麦克只需支付40美元就能买到包邮到家的卫衣,这种近乎出厂价的消费体验,正是中国制造业通过数字化渠道直连海外终端用户的典型场景。
过去两年间,去中间商的跨境电商贸易模式在美国中下层群体中迅速普及,让无数家庭首次体验到"用白菜价购买优质商品"的消费革命。
然而,这场消费平权运动即将在5月2日戛然而止。
特朗普签署的行政令将彻底改变游戏规则:从当天起,所有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单价800美元以下的商品,将面临120%从价税或每件100美元从量税的双重选择;待到6月1日,从量税标准更将翻倍至每件200美元。
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麦克购买的那件40美元的卫衣需要缴纳关税,按照120%的税率,也就是48元征收,或者直接收100美元的关税。就算选择前一种相对较低的方式,麦克购买卫衣也要花费88美元,其中48美元是交给美国政府的关税。
对于将跨境电商视为"生命线"的美国穷人而言,这无异于釜底抽薪,他们赖以维生的廉价日用品、基本生活物资,正在被华盛顿的关税大棒重新定价。
与此同时,这场政策突变的影响远超表面数字。当中国小商品失去价格优势,美国消费市场将遭遇双重打击。
首先,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将被严重削弱。这些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不得不将更多收入用于支付基本生活开支,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其次,整个消费生态将面临结构性改变。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曾为美国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如今这道重要消费通道的阻塞,势必将抑制整体消费动能。
更值得警惕的是关税政策引发的连锁反应。当中国商品成本上升推高物价,美国通胀压力将雪上加霜。美联储若被迫维持高利率应对通胀,不仅会加剧政府债务负担,更可能引发特朗普政府与美联储的正面冲突。这种政策矛盾前不久刚导致美债收益率剧烈波动,如今随着关税新政落地,类似风险正在成倍放大。
从宏观经济视角审视,关税风暴正在动摇美国经济的根基。消费作为美国经济支柱,其活力源自全阶层持续的消费能力。当政策设计刻意抬高穷人生活成本,实质是在瓦解消费市场的金字塔基座。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试图通过贸易壁垒保护本土产业的尝试,最终都会演变为全体消费者的集体买单。上世纪八十年代美日贸易战期间,美国消费者为家电产品多支付的费用,普通家庭实际购买力却遭受重创。
当前政策走向正将美国经济推向危险境地。
消费萎缩将引发企业投资收缩,进而冲击就业市场;通胀压力与加息预期的叠加,可能引发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当股债汇市场同时承压,金融危机爆发的风险将急剧攀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政策博弈中,没有真正的赢家——中国跨境电商固然面临短期冲击,但美国消费者和资本市场终将吞下政策苦果。那些在亚马逊、Temu、希音上精打细算的美国穷人,那些在股市中沉浮的美国富人,最终都将为政策买单。
当政策制定者沉浸在"保护美国利益"的口号中时,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价格、银行账户里的存款余额、股市K线图的波动曲线,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政策代价。或许正如历史反复证明的那样: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试图筑起贸易高墙的举动,最终困住的只会是筑墙者自己。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