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彦宗
近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的一番言论,引发争议。他针对将要到来的五一假期,建议政府拿出万亿促消费,民众只要拿身份证消费就减免25%, “消费上去以后,企业生产也会上去,随之税收也会上去。”
这一建议收到骂声一片,网民又使出老梗怼他,“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李稻葵希望政府为消费品打个七五折埋单,先用来刺激消费者,进而刺激消费,这个理论蓝图貌似是为老百姓说话的,可众网友不领这个人情,要么嘲笑李稻葵不通经济学基本原理,要么怒斥他不安好心,不懂民间疾苦。姑且不论政府听不听李稻葵的建议,起码现在民众就让他吃瘪了。
现在的街谈巷议与网络议论,“刺激消费”是张口就来的基本词汇,可是对怎么刺激才算是好的刺激,不会把财政给刺穿了,网民争论不休也没个答案。李稻葵给了个25%的刺激线,可为什么不是35%、不是40%呢?李稻葵没讲,好像网民也不在乎他有没有依据,骂就完了。
只凭身份证去买东西,就能获得两成半的政府补贴,这可能低估了财政支出的严谨性,基本没什么可操作性。即使真有这个补贴力度,网友立刻想到商家可能会临时提价25%,将补贴中饱私囊。还有网友想得更远,富人消费力强补贴就多,穷人消费力弱补贴就少,等于是帮富不帮穷,促消费促歪了。
从网民逐一反驳李稻葵25%的建议实操性看,他们将这个专家当作250来讽刺了,认为该建议没有一个字是对的,官办经济学家完败自学成才的人民经济学网友。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于促销费的种种意见建议,在决策者没有开金口前,网络议政先行否决,上面尚未谋之,话题就在网民嘲弄专家声中结束了。
也有一个好处是,尽管网民为刺激消费的一百种方法操碎了心,但经过“群殴”专家的历次舆论,多多少少也普及了一些经济学常识。比如,驳斥李稻葵不靠谱的一大理由是,分配调整比消费补贴更重要,也就是口袋里得先有75%才谈得上补贴的25%;也有网友说,先搞经济再谈消费,就更睿智了。
资料图
相关新闻评论区里,大家更关心的,不是如何买到更便宜实惠的商品,而是如何开源,花钱如何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在开源越来越难的前提下,很多人口袋里有钱,也不敢多消费,如果东西不是非买不可,即便补贴力度大,也宁愿把钱攒下来以备不时之需。在这样的心态下,不管是发消费券还是直接发钱,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恐怕都有限。
网民取乐专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当下处境的自嘲。细想一下,李稻葵不是决策者,他没有权力决定什么实质性的补贴;而网民看似否决了李稻葵一万遍,可滔滔众意除了将李稻葵们淹没在话语泡沫里,一样也是站在决定不了什么的边缘地带。
边缘地带或许有迷人之处,例如发明了“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类竭尽嘲讽之能事的网络梗,掀起厌恶专家又反专家PUA的舆论氛围,还能从取笑专家的集体做法中制造快乐。可从另一方面说,斩钉截铁咬定25%补贴的专家,与铁定不把专家当回事的网民,没本事互相伤害,本质上都只能打嘴炮。
消费要不要刺激,以什么方式刺激,刺激要什么程度,其实政府里面都有一帮人在研究,李稻葵的建议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同时,网民建议的分配重于消费、防止刺激消费变成补贴富人,想必体制内也是一清二楚的。网民专注于埋汰专家,背后透露的,是期待拥有更多挣钱机会的朴素愿望,这也是一种公共意见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