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珍酒李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珍酒李渡”,06979.HK)发布2024年度业绩公告,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0.67亿元,同比增长0.5%;归属净利润为13.24亿元,同比下跌43.1%;经调整净利润16.76亿元,同比增长3.3%。
去年营收创历史新高
资料显示,2001年至2009年间,“白酒教父”吴向东收购了包括湖南湘窖酒业、江西李渡酒业和贵州珍酒酿酒在内的13家酒业公司。2021年,他将这些资产并入贵州珍酒酿酒,并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了珍酒李渡。 2023年4月,珍酒李渡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 “港股白酒第一股” 。
从近几年数据看,珍酒李渡2024年营收创下历史新高。2021年至2024年,珍酒李渡营收分别为51.02亿元、58.56亿元、70.30亿元、70.67亿元,增速分别为112.66%、14.79%、20.06%、0.52%,虽营收不断增长,但增速整体呈下降趋势。
2021年至2024年,珍酒李渡归属净利润分别为10.32亿元、10.30亿元、23.27亿元、13.24亿元,增速分别为98.47%、-0.23%、125.96%、-43.1%,起伏较大。
珍酒李渡方面表示,导致其2024年调整前净利润下跌43.1%的因素有三:一是2023年确认的发行予一名投资者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属一次性及非现金性质);二是2024年产生的以权益结算的股权激励费用;三是2023年确认的有关上市的开支(属与上市有关的一次性开支)等若干项目的影响。
从产品来看,珍酒李渡生产及销售酱香型、兼香型及浓香型白酒,旗下共有珍酒、李渡、湘窖、开口笑四大品牌。其中,旗舰品牌珍酒2024年收入为44.80亿元,同比下降2.3%,占营收比例从2023年的65.2%下降至63.4%。
对于珍酒收入下滑,珍酒李渡解释称,主要是由于珍三十系列标准版的销售渠道于2024年调整扩张至传统流通渠道,而珍酒于2024年下半年有意减缓了珍三十产品的市场扩张节奏,并削减了珍十五和珍三十的支线产品,以稳定市场价格并谋求长期发展;基于产品结构优化策略,珍酒的电商业务削减了部分单价较低、毛利率不高的中低端产品。
除珍酒外,李渡2024年收入为13.13亿元,收入增加18.3%,占营收比例从2023年的15.8%提升至18.6%;而湘窖、开口笑分别实现收入8.02亿元、3.37亿元,收入均有所下滑,占营收比例分别为11.4%、4.8%。
库存攀升难题待解
从销量来看,珍酒2024年销量为12284吨,上年同期为12630吨,减少346吨,而这已是珍酒销量连续第三年下滑。2020年至2023年,珍酒销量分别为6941吨、14761吨、12856吨、12630吨。
湘窖2024年销量为1243吨,上年同期为1415吨,减少172吨;开口笑销量为2366吨,上年同期为3342吨,减少976吨;其他产品销量为5902吨,上年同期为6251吨,减少349吨。
李渡成为唯一销量上升的产品。2024年,李渡销量为3033吨,上年同期为2429吨,增加604吨。李渡作为四个品牌中唯一实现营收增长的品牌,其吨价也在下降。2024年,李渡的吨价从45.7万元下降至43.3万元,毛利率也减少了1.6个百分点至66.8%,是四大品牌中唯一毛利率下降的。
营收增长陷入停滞的同时,珍酒李渡2024年末的存货金额再创新高。
2020年至2024年,珍酒李渡的存货分别为17.37亿元、36.49亿元、51.39亿元、63.83亿元和75.03亿元。相比营收数据的微幅增长,珍酒李渡存货的增长更为迅速,其中2024年底的存货金额超越了全年营收。同期,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517天、414.4天、612.8天、702.9天、854.9天,呈递增趋势,动销形势不容乐观。
在存货持续攀升的同时,珍酒李渡仍十分重视增产,其在年报中披露了5个生产基地的情况:
珍酒茅台镇双龙基地酱香型基酒总年产能达到3400吨; 白岩沟将于2025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将达到38000吨的储存量; 赵家沟设计产能为每年3000吨基酒,另有两个酒库将在2025年上半年竣工,额外贡献53000吨的储存量;
李渡郑家山预计2025年上半年开始使用的酒库将增加19200吨基酒储存量及增加300吨成品储存量,另有包装车间将在上半年竣工; 湘窖 江北基地基酒储存量增加5000吨,另有一个陶坛库今年下半年竣工,再增加基酒储存量5000吨。
展望2025年,珍酒李渡预期白酒行业仍会面临一定挑战。该集团表示,将进一步巩固在酱香型白酒市场以及次高端及以上白酒市场的市场地位,推动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