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可入画,画不尽诗 -资料
苏东坡能诗能文,能书能画,于文艺批评也颇有见地,如针对王维诗歌与绘画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已是广为人知的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之经典,
中国古代文人形象思维发达,古典诗歌重意境,诗情之中确多画意。画传诗意,也确有成功之作,像传说中的“踏花归去马蹄香”,马蹄旁画几只蝴蝶,境界全出。齐白石不愧大匠,顺溪而下几只蝌蚪,着实让人于遥远间若有所闻,堪称巧思妙品。
艺术创作忌思想的懒惰。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论始,相沿成习,一些人爱着眼诗趣,让绘画显出诗意,大的诗意求之不易,便流向一些小的诗趣,或翠柳鸣禽,或溪桥路转,格局越弄越小。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偷懒,无自己之意,却向诗中去找画境。像将杨万里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思拿到画中来,此类画作不少,却不知这已非创作,几乎等于诗的图解,往好里说已是“二手”,意思再好也是人家的,并非自己奇思妙想创作得来。
画中可以有诗,但问题是,诗有画不出之处。如钱钟书所谓“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参见《七缀集·读〈拉奥孔〉》),而绘画并不就是为了画诗,如果“我们的`注意力常给名牌的理论垄断了去”(钱钟书语),一味要向绘画中鼓捣出所谓诗意,势必会使绘画受到局限,甚至会使绘画这种原本独立的艺术变成文学的附庸。
这让我想起一个人来,就是北宋画家许道宁。说起许道宁,后人很有些对不起他,我们今天已不知他具体的生卒时间,甚至连他出生在什么地方也不能确定。画史关于许道宁的文字甚少,同是北宋的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也只语焉不详的一百多字,提及其绘画作品,只列出《山水寒林》、《临深履薄》等,却把他那幅《关山密雪图》给漏掉了。
凡涉许道宁的文字,皆谓其作画师法李成,有人甚至说这幅《关山密雪图》颇得李成余韵,
着眼《关山密雪图》,绘画
于是得出一个感慨。早在宋代,中国绘画的创作实践已有伟大的成就,其成果完全可以和世界大师级的作品比肩并列,可是直到现在,批评界却仍缺少大手笔去总结、分析和论述,帮助人们从更高的角度去重新认识中国绘画。潘天寿先生早就说过:“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学。”也许,这才是中国画走出中西艺术交融创作瓶颈的根本所在。由此可见,创造出古典精品的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醒,对于国画在现代语境下的探索不只迫在眉睫,而且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