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马茶馆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3310883】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2024年03月09日 13时09分49秒 打开赏花的N种方式 成都崇州自驾赏花季正式开启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原标题:李敏与丈夫孔令华:夫妻俩甘愿低调平淡渡清贫 “父亲从小就教导我,穿衣要艰苦朴素和普通百姓一样生活。我从小就牢记这一点。现在我已经彻底的平民化了,我如果上街,去公园,根本没人认出我是毛主席的女儿。”这是李敏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 身为毛主席和第二任妻子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却被大家认为是最普通的“第一女儿”。 这并非是说她作为伟人的女儿一生毫无建树、庸庸碌碌,而是她作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女儿,她从不把这个当成值得炫耀的事情,也不倚靠父亲的身份为自己谋取私利,反而以这样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更好。 李敏和丈夫孔令华一生低调,夫妻俩甘愿低调平淡的渡过清贫的生活, 完全和普通的人民群众一样,用工资养活孩子,赡养长辈,完全和普通人一样生活着,她说这样才能真正地明白群众、尊重群众。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成人后某些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儿童时期找到。李敏也是这样,她低调朴素的生活作风,很大程度上和她的童年经历以及接受的教育有关。 1936年,李敏出生在陕西省志丹县,由于小时候模样瘦小,大家给她的小名取作“娇娇”但在娇娇出生后没多久,她的母亲贺子珍决定远赴苏联,把她留在了延安。4岁时,娇娇被送去了苏联,和母亲贺子珍生活在一起。 李敏后来回忆在苏联生活的七年时光,心中百感交集。一开始那几年,娇娇是快乐的,她不仅能和妈妈团聚,还见到了两个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但之后,贺子珍被强行送进精神病院,将娇娇一人留在了伊万诺沃国际儿童医院,在那里,娇娇过着一种孤儿般的生活。 彼时的娇娇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中国革命的领袖毛主席,甚至哥哥指着父亲的照片告诉她时,她也并不相信,反而认为哥哥在骗他。 1949年的春天,娇娇回到了爸爸身边,在上学期间,父亲毛主席决定给娇娇取一个正式的名字。 “敏”取自论语中“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李”姓来自毛主席在革命期间的一个化名。1947年国民党军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毛主席为了保密离开延安化名为“李得胜”谐音“离得胜”,李敏便将这个姓保留了下来。 但是和父亲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对于李敏来说实在太短暂了。1949年9月,江青从苏联考察归来,李敏敏锐地感觉到家中的气氛不太一样了,李敏感到十分压抑。李敏就这样在中南海成长着,毛主席对孩子们都一视同仁。 毛主席对自己的儿女也是一样,尽管因为战争等多重因素,毛主席的孩子很少能够在他身边长大,他对孩子有所亏欠,看到孩子的来信都会高兴不已。 但他并不溺爱孩子,他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总是与革命和建设事业相联系,严格教育和要求他们,其中他非常强调树立平民意识这一点。 一次,印尼总统苏加诺送了咖啡和牛奶等食物给孩子们改善伙食,他们便把这些煮了吃了。 结果被父亲毛主席知道了,将他们批评了一顿,甚至为此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在这次会议中,毛主席跟他们说中国还有很多地方的孩子甚至吃不饱,他们作为毛主席的子女,平时已经能够吃饱穿暖,自然不该再去利用身份求取更多。 这次会议在李敏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后来也时常和她的孩子们说起。 李敏和孔令华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一直被女儿孔东梅调侃是“早恋”,因为两人在高中便自由恋爱了。孔令华与李敏是八一学校的同学,八一学校中就读的学生多是干部子弟,大家都不在意家中父辈的职位如何,因此两人相爱时,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父亲是谁。 当还是高中生的李敏回到中南海告诉自己的父亲她谈恋爱时,毛主席问李敏对方的家庭如何,李敏表现得毫不在意,她认为没有必要了解父亲是谁,毛主席听了很是欣慰,李敏这时就已经不是会仗着父辈权势摆架子的干部子弟。之后李敏才从孔令华口中了解到他的身世。 事实上,孔令华是炮兵副司令孔从洲的儿子,孔从洲曾经参加过北伐战争,是杨虎城的爱将,后来带着部队起义投诚,1955年因战功赫赫被授予开国中将。 1959年,在毛主席的主持下,两个人步入婚姻殿堂。那一年,孔令华24岁,李敏23岁。两人结婚后仍住在中南海,一年后,李敏生了个男孩,毛主席很开心,每天都抱小外孙逗他玩,这引起了江青的不喜。 于是孔令华找了一辆板车,把要搬走的东西搬上去,让李敏带着孩子坐上去,他一个人拉着板车离开了中南海。 1964年,李敏和丈夫孔令华搬进了兵马司胡同的一所普通平房里,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直到1965年底才搬到地安门的一个小单元房里。 离开中南海后,李敏一家的日子一直过得很简朴,有时甚至很清贫。家中不再像之前一样,有厨师做饭,夫妻俩要自己买菜做饭。而当时,李敏和丈夫孔令华都在国防科委上班,工资并不高。夫妻俩的工资不仅要抚养两个孩子,每个月还要另外寄些零用钱给母亲贺子珍。 面对这种和之前截然不同的艰苦的生活,李敏和孔令华并没有感到不适应。因为在决定离开时,他们便做好了迎接新生活的准备,由于青年时受到的家庭教育,李敏和孔令华一向都是节俭的人,她让儿子穿丈夫穿过的衣服,女儿孔东梅也曾穿过哥哥的衣服。 毛主席去世后,李敏不曾拿走一分钱遗产,但因动荡十年的波及,夫妻俩的工作并不太如意。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平的对待使得李敏一家开始为柴米油盐发愁。直到1990年10月,在故人的关照下,孔令华离开了处处遭人排挤的部队。 彼时正是改革开放大潮,孔令华决定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转业到深圳开公司,但是这一过程也并不顺利。孔令华一生低调,却在转行之后一直被别人叫做首长,孔令华心中很不自在,但多次劝阻无果,只能接受。 可是事实上,有些人结识孔令华是好奇,更多的人是想借着他的名号招摇撞骗。不仅如此,孔令华在下海经商的过程中遭遇了被抢劫、被欺骗等事情,孔令华时常被迫陷入命悬一线的境地,但他总是保持着一颗善良赤诚的心。 尽管孔令华一直不忘初心勇敢地向前追求美好,可是命运却不曾眷顾他,1999年1月6日,孔令华在从广东返回深圳的过程中,不幸发生车祸,尽管抢救回来了,可还是在一场之后的小手术中心脏病发不幸去世。 孔令华的家人难以接受这样的消息,他们认为这是一场医疗事故,但是最终他们也并不曾把这件事情放大,在接受了致歉后选择了原谅。孔令华的一生并不轰轰烈烈有所建树,但是他在世间给我们带来的感动和真诚的品质,对我们而言,是最宝贵的遗产。 孔令华去世后,李敏一人将儿女抚养长大,二人都在商界有所建树,但是李敏仍然保持着之前的生活习惯,即使走在大街上,也就像一个普通的老太太,几乎没有人认识。 李敏的一生也经历了不少苦难,但是她始终对生活保持着热情,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这样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央视新闻客户端】